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导师指导方式
师资力量是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强调理论研究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侧重点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说,教师实践经验的有无、多寡是其培养水平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1.“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专业学位教育发达国家普遍注重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在德国的工程师教育中,拥有工业界从业背景是评选教授职称的必要条件,日本东京工业大学50%以上的教师均具有工业界从业经历,而在以工程师教育享誉全球的法国,其工程师教育的一半学习时间在企业完成,在法国国立高等路桥学校中由企业界人才担任课程教师的课程比例更是达到了近3/4。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大都来自学术型相近专业教师,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普遍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显然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要改善这一现象,必须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请进来”即聘任校外企业专家以专兼职形式参与培养过程。高校应设立外聘教师专项经费,并在学校人事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将外聘教师纳入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范畴,同时以制度形式明确外聘师资责权利,保障外聘师资队伍的长效性、稳定性。例如,重庆大学通过建章立制,制订专业学位外聘教师相关制度,加强外聘教师引入力度。所制订的《重庆大学外聘任课教师聘用暂行办法》规定,对具有高校教学经历或丰富行业工作经历,能承担教学任务的校外专家,以“按需聘用、注重实效、合约管理”为原则,由学校人事处与其签订短期聘用合同,颁发聘书,将其纳入学校及用人单位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外聘教师分为课程教学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等三类。学部(学院)制订具体招聘条件,研究生院每年和学部(学院)共同拟订招聘计划,日常管理由用人单位负责,考核由学部(学院)组织,报人事处备案。外聘教师薪酬由用人单位确定并发放,学校针对不同情况对学部(学院)进行补贴,并根据实际情况,办理商业保险或社保。同时,学校制订外聘任课教师专项经费预算,2011年学校预算300万元外聘教师专项经费。
“走出去”即鼓励校内师资转型,以企业兼职、科研合作等形式深入企业再学习,在增加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教学与指导能力的同时,深化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专业学位指导教师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经历,工科教师要有在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农科教师要有农技推广或应用的经历,医科教师要有临床工作的经历,社会科学教师要有社会调研或挂职经历。如重庆大学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培训计划”,要求所有新进青年教师入校后首先需要进入企业接受为期一年的工程素养培训,在职青年教师也必须在3~5年内分批接受培训。为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教师在培训期间既可享受企业相应福利待遇,又可同时享受全职在校福利,且在年终考核时仅考核其在企业的工作任务,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完善双导师制,探索导师团队指导
“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是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指导方式。双导师制呼应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特色要求,但在实践中并未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大部分企业导师为兼职身份,缺乏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动力,亦不具备实质指导权利和指导路径。同时,校内外导师缺乏协调沟通机制,校内校外指导独立、割裂,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效果因此大打折扣。此外,学生课程计划、研究方向、论文选题等主要内容多在进校时即已由校内导师确定,校外导师大多仅能在实习实践中给予一定指导,对学生培养质量难有本质影响。要改善这一情况,完善双导师制,首先要完善校外导师选拔标准,着重引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愿意献身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优秀人才,确保校外导师队伍整体质量;其次,要加强双导师相关制度建设,建立校外导师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实现校外导师责权利的制度化;最后,要建立校外导师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机制,从专业整体培养方案设置,到生源选拔、课程计划制订、实习实践活动安排,再到学位论文选题以及评阅答辩,均要为校外导师提供发挥指导与专家咨询作用的有效渠道,确保校外导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相互交叉与渗透,新兴产业行业不断涌现,在单一学科专业下对学生进行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培养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多元化、跨学科培养要求,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探索实施多对一的导师团队指导方式。
导师团队应围绕行业主要发展方向组建,成员应包括来自学生本专业领域、担任导师团队负责人或主导师的指导教师1人,来自相近交叉学科专业的副指导教师2~3人,以及至少1名校外企业专家。导师团队应承担本团队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部教育任务和管理责任。导师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制订学生培养方案,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各自扮演相应角色。主导师应根据行业发展方向把握学生培养方向,副导师负责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结构,开拓行业视野,提升综合素养,而企业导师负责保障整个培养过程的实践与应用特色。总的来说,实施导师团队指导制,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充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在满足学生作为硕士生接受个性化学术指导要求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全面健康成长,显著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38]例如,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位点探索建立了一套建筑学职业教育教师团队体系。以学校教授和企业行业骨干相结合形成“双师制”导师队伍,以教授工作室形成的“导师教学团队”,以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形成“双聘制”导师团队,以校内导师(研究型+专业实践型)+校外导师(专业实践型+研究型)构成“双师”工程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包括校内专职和校外兼职两类:一是校内专职工程型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团队领带能力的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组成的顾问专家组,以及有工程经验的专职教师组成;二是校外兼职工程型教学团队,由设计院总工(行业、事业负责人)任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教授级高工(行业有影响力专家)为专家型兼职教师,国家一注建筑师(项目工程师)为专业型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