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

1.教育质量内涵

教育质量和质量本身一样,也是一个难以厘清的概念。有关教育质量的概念及观点种类繁多,且一直在不断演变、发展,较多的概念(观点)还是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提出的。在《教育大辞典》[41]中,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该定义与辞海中对质量的定义内涵是一致的,但较为笼统模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质量理论及质量管理体系发展,以及在众多领域的成功应用,为教育领域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产生积极影响。如前所述,教育具有服务性质,教育产出具有产品属性,而“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是经济学、管理学质量理论体系中的永恒话题。教育质量可看作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特殊的服务质量。因此,作为经济学、管理学领域中质量的内涵可较自然地被引入教育领域,当然不应是照搬,而是要有“适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按此观点,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活动过程与目标的某种“标准”,可以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或目标”或“某种预期状况或水平”。其衡量的对象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目的或目标,二是教育目的或目标的实现程度,三是与受教育者期望的契合度。因此,教育质量是“目的或目标达成度”和“需要满足度”有机统一的概念,即为“符合性”与“适用性”的统一。谢延龙在《教育质量论:一种原理性探寻》中提出:“教育质量就是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培养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性,能够满足对象个人、教育系统和社会现在及未来需要的程度。教育质量始终以培养对象为核心,培养对象的质量是教育质量存在的根源,没有培养对象的质量,也就没有教育质量的存在。教育质量始终关注的是培养对象的‘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特性与程度是教育质量的两个核心关键词。”[42]

2.高等教育质量内涵

对高等教育质量而言,虽然“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当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与传统、文化与古代智慧、经济与就业、社会及其发展(社会需求)这类影响因素,显然还包括作为一个公民的个体因素”[43],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类别,其产出直接对接社会,因此“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同样是高等教育质量理论的重要内核。ISO 9000:2000关于质量是实体“所具有的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要求的程度”的定义,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同样适用。余小波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从内涵来看,它是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外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从外延来看,它既可从纵向上分为教育投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也可从横向上分为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还可从教育活动上分为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质量”[44]。余小波从这一观点出发,指出: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实体”包括了高等教育的“产品”——学生,以及整个教育过程和服务。学校是厂家,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校向学生提供服务产品,向社会提供学生产品,构成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双重产品形态,而老师则是服务的生产者和传递者。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方要求”主要来自社会需求、学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有序运转的需要3个方面。这些需要一般会通过社会市场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学生要求不断改善求学条件的期望和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对学科专业的重组和调整等形式反映出来。它们既可以明确呈现在政府的教育法令法规、文件条例的规定中,以及各类高校培养目标和各专业教育计划大纲等形式中,也可能并没有明确呈现出来,但却是不言而喻的,必须满足的隐含的需求和期望(例如高等学校的四大功能等)。“固有特性”则是高等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满足上述要求的基本品质主要体现在功效性、人文性和调适性3个方面。同时,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领域,与工业企业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教育质量的载体是人而不是物。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形成与质量的管理要更为复杂,控制难度也更大。

此外,也有学者从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的角度提出更为宏观的、多元化的整体质量观,认为高等教育质量需兼顾学术、社会需求、受教育者意愿等多方面因素,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45]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高等教育的质量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也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46]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47]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应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作用下,所培养的学生、所创造出的新知识以及所提供的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充分程度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48]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也可理解为宏观的高等教育质量内涵。

3.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的高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社会需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即研究生教育质量指的是,一个国家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水平能够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达到不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具体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过程,以及培养研究生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养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实践创新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和研究生自身预定目标的达成度。可见,研究生教育质量规格与要求更高,综合性与复杂性更甚。例如,在“相关方要求”上,从国家及学校层面来看,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9],要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创新精神、精深专业素养和开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使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器、国家科技创新的倍增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推进器;[50]从受教育者层面来看,由于研究生在受教育程度、受教育时间,以及年龄等方面处于高等教育的高端,研究生本人及家庭对学成之后的期望值也处于各类大学生的高端;从学生就业的接纳方——社会来看,由于研究生就业层次、待遇等普遍较高,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与期望也较高。

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本质的要求。[51]从宏观质量层面来讲,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的协调问题;是指国家高等教育系统适应并促进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人自身等多元主体需要与发展的程度。[52]微观教育质量更接近管理学中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概念,是教育组织(高等学校等)的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程度。宏观教育质量规定受教育者一般质量的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微观教育质量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53]

此外,王亚杰与王沛民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涵是一个包括研究生教育所有主要功能与活动的多层面概念。一是作为单元存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强调针对性、特定性、具体性、个别性;二是作为体系存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强调多样性、整体性、灵活性、调适性;三是作为历史演变形态或过程存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强调发展性、时代性。这3个层面分别有着不同的维度或内涵。研究生教育作为经济社会与教育体系的一个子系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加快实现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事后管理走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为此,需要不断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国家、地方政府、培养单位、社会组织与教育主体之间的新型关系,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管理能力。[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