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校企导师团队指导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重庆大学为例)

三、实施校企导师团队指导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重庆大学为例)[18]

导师团队指导是指由多名导师以团队形式对研究生进行多对一的指导。这一指导方式最早见于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因其具有促进学科交叉等优势,因此多见于新兴交叉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庆大学在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中对导师团队指导制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一是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基本原则,以学生行业从业所需的复合型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导向,组建了校内跨学科、跨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域),校外跨行业、企业的校企联合导师团队;二是基于导师团队这一指导方式,践行了以导师团队为单位开展招生、指导、培养工作的集体培养模式。

1.“校内教授+校外企业专家”组建导师团队

学校在自动化学院成立了两类导师团队,一类是以教授牵头的方向团队,有明确合作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横向科研经费充足、具备招收适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另一类是学院专业学位培养基地团队,由学院指定一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研究型教师牵头负责基地建设,同时承担学院指派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安排、指导和管理工作。

根据自动化行业发展态势、重庆及周边地区控制工程领域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设立了“智能自动化”“传感控制与先进集成技术”等五大专业研究方向,并围绕这些研究方向和培养基地启动了导师团队建设(表7-15)。导师团队建设采取自主申报形式,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学术专业水平的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牵头组建,团队成员经本人申请、团队负责人推荐、学校批准后加入团队。团队成员中校内导师不得少于3名,既包括来自相近专业或相近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也包括团队整体教学研究所需的交叉学科专业的指导导师,两者自由组合、协调搭配,强调学科方向的交叉与融合。同时还应包括至少一名在实际工程行业具备副高职称及以上的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活动协调安排。此外,导师团队还根据团队招收培养的学生数量,按照生师比不高于3∶1的比例,吸纳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成员。所有校内团队成员也都要求有明确的合作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及充足的横向科研经费,从而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优势,切实落实校企产学研协作的培养思路,开阔学生行业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表7-15 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团队情况

img

导师团队在学院的领导下,承担本团队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教育任务和管理责任。导师团队实行负责人制,团队负责人负责制订团队工作方案及导师工作职责。团队成员向导师团队负责人负责,导师团队负责人向学校负责。团队负责人从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对团队成员组成进行综合考虑,采用“老—中—青”的多层级持续有序的方式进行构建,使导师团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成长力。

2.以导师团队为单位,采用集体培养模式进行培养

现行单导师制或双导师制存在由导师个人支配学生培养管理过程,学生有沦为导师科研工具的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重庆大学在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依托导师团队建设,创新性地实施了导师团队集体招生录取、制订培养方案、开展论文指导的集体培养模式,由团队统一组织实施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面的、综合的、具体的指导。

在招生方面,制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招生及指标分配办法》,考生按导师团队填报志愿,学校按导师团队进行招生。导师团队招生指标实行以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每年由各导师团队向学校提出招生需求,学校根据各导师团队产学研合作基地、科研项目经费(以横向课题为主)、师资队伍数量以及以往学生培养质量分配招生指标。

在培养方案制订与执行方面,导师团队所有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制订并就其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实践性进行论证,团队负责人根据行业发展方向把握培养方向,团队中不同专业背景成员在兼顾自身专业特色的同时互相融合,保障培养方案既凸显本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复合性的行业人才需求;企业导师负责确保培养方案对行业实践部门的适应性与可行性,并通过有效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保障整个培养过程的实践与应用特色。论证后的培养方案在团队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统一执行,避免前文所述导师按照个人意愿支配学生培养计划的现象。

在研究生指导方面,学生在课程阶段完成前不划分具体导师,集体接受系统的课程知识学习,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导师团队集体指导论文写作工作。每名学生分配主导师一名,具体联系与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专业研究方向;分配跨专业副导师2~3人,帮助学生适应行业就业的多元化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分配企业导师1名,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论文实践研究方向,并评定其应用价值。

3.明确责权机制,整合校企教育资源,提高导师团队积极性

导师团队在学校的领导下,需承担本团队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教育任务和管理责任。为保障导师团队顺利运转,同时激发导师团队积极性,专门制订了导师团队招生指标与研究生经费分配办法等一系列责权制度。具体来说,导师团队的权责包括:按照学校、学校招生录取程序,根据团队培养需要招收录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统筹管理使用隶属于团队成员、由学校下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完成团队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包括实践计划)制订;为团队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指派校外指导教师,安排企业实习实践活动;负责本团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校外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与联络协调工作;组织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专业实践评价和论文答辩工作;负责对本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过程及培养质量进行管理。

同时,为保障团队成员中的校外企业导师在学生培养管理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学校在学校人事部门的政策支持下,积极探索柔性人才外聘机制,将校外企业导师纳入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为企业导师参与联合培养工作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

4.依托导师团队,整合校企教育资源

通过实施导师团队负责制,使培养责、权、利重心下移,大大激发了导师群体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积极性。在实施导师团队负责制后,在基于培养绩效的招生指标与办学经费等资源配置机制引导下,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跃程度明显提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显著增强,校外兼职师资与专业实践基地等实践资源数量快速增长。学校控制工程领域校外兼职导师数与校内导师数比例已接近1∶1,由校外企业专家担任主讲教师的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占专业课总数的近50%,另有大量专业课程采取了校内、校外分段式授课模式,真实的现场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个导师团队都与一个或多个自动化行业主流企业建立起了长效、稳定的联合培养与实践机制,建立了多个扎根企业、直接面向实际工程的问题学习与实践平台,同时在企业的帮助下在校内建立了多个教学科研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平台既层次分明又无缝对接,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实验到技术攻关研究的全过程实践体系。

导师团队培养指导机制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个性化学术指导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一方面,学院学位分委员会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简称指导小组),负责“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的教学、管理,研究和探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律。指导小组在学院分委会和学院领导下开展“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全面践行导师团队和双师制相结合的导师组管理制度。指导小组协调导师组完成专业学位的招生录取、培养、管理、学位授予、检查与评估等工作。导师组(团队)负责校外导师推荐、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开设、专业实践、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有关培养工作(图7-11)。

img

图7-11 以导师团队负责制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方式

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导师团队充分整合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与企业生产技术等校内外教育资源,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依托导师团队负责制的集体培养指导模式在满足学生作为硕士生接受个性化学术指导要求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全面健康成长,显著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避免了传统的导师指导模式下,因导师个体差异而造成学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知识能力素养单一片面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