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培养环境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学校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学校培养内容与行业从业要求相匹配,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区域内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等学校等多个主体之间所构建的一种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同时,对复合型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对高校内部以及高校间的跨学科协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应当在各主体之间构建校地、校企、校内、校校、国际等“五协同”机制。
第一,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同,建立学校与地方政府的“校地”协同机制。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大力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战略举措,高校应积极与区域地方政府就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进行沟通,根据重点发展行业确定招生专业,根据行业企业人才缺口确定人才数量。同时,要激励区域政府以各种形式支持或直接参与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如实现政府产业化项目与高校学科(学位点)发展相对接,联合共建共享实验室、研发基地等科研资源,以“结对子”等形式推进政府所属国有企业与学校产学研合作等,为建立校企产学研联盟合作模式提供各项措施保障。[42]
第二,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协同机制,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要通过校友会、校董会等方式积极加强高校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密切联系,通过“以贡献促共建、以互利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指导方针,构建市场驱动、依托行业、协同攻关的科研协作模式,互聘、共引、共用、双向互动的校企人才交流机制以及开放、共享、共建、共赢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等措施,与区域内各主流行业企业建立卓有成效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定合作基础。依托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培养环节提供保障。
第三,建立“校内”协同机制,搭建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打破传统的院系组织架构所形成的学科专业培养框架束缚,将人才培养责任主体从单一院系转变为跨学院、跨学科的学部、协同创新中心,或是实施研究生培养项目制,围绕行业发展方向而非学科专业划分构建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以项目为单位按需配置教学、科研与实践资源,组建教学管理组织,为建立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组织与制度基础。
第四,建立区域内的“校校”协同机制,要加强区域内高校合作,形成高校教育联盟,实现学科专业与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将人才培养与高校联盟相协同。要在联盟内实行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师资互聘,促进联盟高校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同时通过优势学科互补满足复合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对多学科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为全方位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提供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以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形成的以C9联盟、工科院校为主的卓越大学联盟以及重庆大学联盟等地方性高校联盟,但各联盟高校合作的主要内容是生源选拔、学生互换,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还有待完善进步。
第五,建立国际协同机制,提升学生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各高校应把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积极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教育合作。一要积极引入国外高校先进教材和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国外师资队伍教学。二要积极通过暑期夏令营、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机会,要坚决纠正国际交流向学术学位研究生倾斜的不良倾向。三要积极与国外大学开展课程互认、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等交流合作,实质性推动国际化办学。四要积极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认证,如工商管理硕士的AMBA 认证、工程教育的《华盛顿协议》等,提升办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