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部质量保障方面
第一,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观念的内化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根本。其理想境界是:不管你评与不评,我都在自评。这也是大学学术自主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不少高校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列入大学章程等中,使其具有纲领性、法规性地位。
第二,高校应建立起以自我评估为核心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培养环节、培养过程中的质量保障,在课程学习、论文、答辩、授位等各环节开展有效的质量考核及评估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多主体、多层面地进行质量监控,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评估结果,完善反馈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同时,对自我评估应设立一定规范性约束条件。
第三,高校应有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负责质量管理。发达国家及地区高校普遍设有专门负责教育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并且有一套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
第四,回归学生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美国不少高校均在校内建立了校、院、系科等多层次学生发展评估项目和方案,建立了针对学生学业结果的评价系统,由专职评估人员负责收集学生学习和发展评估资料。为了评估的科学化、降低评估成本,结合外部评估,引入了先进的评估手段及工具,建立起了不同层次、多样化的学生学习和发展评估项目,从而使学生学习和发展评估更加优质、科学。[62]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跟教育质量保障相关联的教育过程中各个保障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63]因此,高等教育包括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质量保障主体的协同,内部与外部诸多要素共同参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来提升质量保障的成效,形成科学、合理、多方参与、齐力保障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而达到提高和改进教育质量的目的。
[1]李甜.博洛尼亚进程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2]郭朝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总结经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国际网络组织(INQAAHE)第八届双年会综述[J].江苏高教,2008(2):5-8.
[3]郭朝红.国际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证发展新动向: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网络组织2012 论坛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1):41-47,61,105-106.
[4]APQN.About Asia Pacific Quality Network (APQN)[EB/OL].(2019-12-20)[2019-06-30].https://www.apqn.org/.
[5]张建新,Jagannath Patil.谁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质量?——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注册制(APQR)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2):47-52.
[6]张建新.APQN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标签(APQL)探索[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6):51-56.
[7]方乐.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简介[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1):77.
[8]方乐.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的推动者:亚太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APQN)研究[J].江苏高教,2014(2):31-34.
[9]李甜.博洛尼亚进程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10]陈寒.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8(6):90-97.
[11]李政.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机构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12]张世英,肖雄,杨仁斌.英国QAA评估程序、方法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02-104.
[13]刘忠学.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8-42.
[14]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研究及体系构建课题组.国外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5]毕新,杨智钦.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演进和发展[J].教育进展,2016(3):128-134.
[16]杜志峰,杨琳.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3-4,7.
[17]沈晓雨.英国:为了更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J].上海教育,2018(20):22-25.
[18]毕新,杨智钦.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演进和发展[J].教育进展,2016(3):128-134.
[19]吴建伟.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与借鉴[J].科教文汇,2011(6):1-2.
[20]王晓辉.法国教育评估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9,36(5):73-77.
[21]江小平.法国研究与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简介[J].国外社会科学,2009(3):121-123.
[22]汪小会,孙伟,俞洪亮.法国高校的国家评估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6):37-41.
[23]程俊,李明磊.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87-90.
[24]蒋馨岚.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与牛津大学研究生教育[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80-86.
[25]艾伦·文特,邵长忠.英国剑桥大学的管理及运行机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1-4.
[26]熊玲,李忠.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和借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4-78.
[27]郑觅.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框架与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QA项目”优秀案例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2016(9):17-22,76.
[28]CLARK B, NEAVE G.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Vol.2 Analytical Perspectives[M].Oxford:Pergamon Press,1992.
[29]高月春,闫博.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4):42-45.
[30]杨晓波,费爱心.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68-71.
[31]朱泓,孟凡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7):88-92.
[32]赵小春.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及启示[J].广东教育,2017(12):26-28.
[33]孙建荣.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兼谈美国高等学校认证中的院校自评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6(5):52-54,41.
[34]董竹娟,葛学彬,陈桂营.浅议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8(1):85-88.
[35]张晓琴.美、英、德工程教育认证的比较与借鉴[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84-90.
[36]张彦通,韩晓燕.美、德两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60-62.
[37]李江霞.从EC2000实施效果透视美国院校工程教育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4):82-85.
[38]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39]刘海芳.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40]张秀峰.美国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基于“专业性”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41]李炜.加快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1-2.
[42]王明辉,赵雪涛,刘芳.美国MBA教育质量评估与管理评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08-109.
[43]孙建荣.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兼谈美国高等学校认证中的院校自评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6(5):52-54,41.
[44]赵琳.从教育质量自我保障机制透视现代大学制度: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100-106,120.
[45]陈小尘,胡弼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J].高教探索,2010(1):52-57.
[46]朱泓,孟凡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7):88-92.
[47]任增林,刘桔,王亚杰.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特点及其对具有中国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21-30.
[48]孙建荣.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兼谈美国高等学校认证中的院校自评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6(5):52-54,41.
[49]闫飞龙.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日本大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2):13-17,37.
[50]李雪梅.战后日本大学评价制度的变化和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51]天野郁夫,陈武元.日本的大学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1):60-64.
[52]郭思霖.比较视野下研究生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构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3):12-14.
[53]天野郁夫,陈武元.日本的大学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1):60-64.
[54]闫飞龙.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日本大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8(2):13-17,37.
[55]郭朝红,林江涌.日本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NIAD-UE)探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4):10-13.
[56]金帷,杨娟,杨小燕.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变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2):45-52.
[57]侯威,许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国际比较[J].江苏高教,2002(6):52-55.
[58]金帷,杨娟,杨小燕.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变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31(2):45-52.
[59]梁毕明,齐聪俐.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解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5):46-49.
[60]丛昕,朱泓.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框架体系研究[J].文教资料,2013(1):110-112.
[61]汪小会,孙伟,俞洪亮.法国高校的国家评估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5(6):37-41.
[62]朱炎军,夏人青.走向“内部改进”质量评估模式: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转变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2):92-96,124.
[63]蒋馨岚,徐梅.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特征与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