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服务企业人才需求

三、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服务企业人才需求

联合培养满足企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是校企共同建设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的主要纽带。创新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是保障校企联合培养质量,构建长效稳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关键所在。在与长安公司的校企合作中,重庆大学结合自身研究生教育特色,以及长安公司实际人才需求,实施了“3+1+2”本硕贯通培养模式与导师团队指导模式。

1.“3+1+2”本硕贯通培养模式

目前,本校本科推免生占重庆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的1/3左右。针对推免生大四学年学习任务较轻的特点,学校在与长安公司的联合培养过程中,以大四学年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突破口,为推免生构建了“3+1+2”本硕贯通式培养模式。“3”即3年本科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通识教育,夯实理论基础;“1”即大四学年1年的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完成制造、生产的认知实习与顶岗实践,确定研究方向;“2”即研究生阶段选择特定领域开展深入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图7-8)。

具体来说,推免生于大四学年获得推免生资格后,即与长安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进入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实践培养。首先进行为期1个月的全车间认知实习,了解汽车研发、生产、制造、营销全流程。随后接受为期3个月的汽车专题学习,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汽车基础理论、汽车控制系统专业知识、汽车设计软件培训,以及汽车控制系统及整车拆装实践。在此基础上,再次回到车间根据研究方向进行1个月的专题认知实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实践能力。最后,在企业导师1对1指导下,进入汽车控制系统研发岗位进行顶岗实践,以研发实践过程为内容完成本科阶段毕业设计与论文。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第一学年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利用寒暑假继续进入长安公司进行实习实践,第二学年以研发助理身份加入研发团队,在企业导师辅导下参与长安公司实际研发项目,提升产品设计研发创新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并以研发内容为题完成硕士毕业论文。

“3+1+2”培养模式实现了本科与硕士阶段学习的向上贯通,既缩短学习周期,避免重复学习,又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同时,这种1年实践1年学习再加1年实践的“实践—学习—再实践”模式,系统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实现知识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升华。

img

图7-8 “3+1+2”培养模式示意图

2.导师团队培养模式

为满足汽车行业产业链长、涉及学科门类多等特色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在与长安公司开展联合培养过程中,组织校内导师与长安公司企业专家共同组建了校内跨学科、跨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域),校外跨行业、企业的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共同管理指导学生培养过程。导师团队由不少于3名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组成,以适应汽车行业学科交叉融合要求,其中企业导师不少于1名。团队负责人根据行业发展方向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引入跨专业导师以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综合能力素养的多学科融合要求,企业导师提供工程实践、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实践指导,并通过有效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保障整个培养过程的实践与应用特色。

导师团队统筹管理使用团队成员的校拨研究生培养经费,同时承担本团队内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教育任务和管理责任。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责任分工,导师团队充分整合了学校教学、科研与企业生产技术等校内外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学习成长。同时,通过实施导师团队负责制,使培养责、权、利重心下移,大大激发了导师群体参与培养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化,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