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定位与行业大类定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一、学科专业定位与行业大类定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所谓行业大类定位培养模式,就是按照人才从业的行业大类,而非教育学意义上的学科专业,对人才进行定位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行业确定人才需求,围绕行业产业链构成选拔多个专业学生组建行业教学班,依据行业从业知识能力素养要求构建培养体系,培养既熟悉全产业链过程,又精通行业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与传统学科—专业定位培养模式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定位方式的区别

传统学科专业定位培养模式依据“学科—专业—方向”定位培养人才,所有学生都有明确的学科专业归属和培养框架约束。而行业定位培养模式以人才从业的行业大类取代教育学意义上的学科专业,对人才进行定位培养。二者在人才定位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并表现为人才选拔培养类别与数量的差异。从人才招收培养类别来看,在学科—专业定位培养模式中,学校通常仅仅依据学科专业授权点的有无来确定是否招收培养相应专业学生。从人才培养数量上来看,某学科专业招生人数往往简单取决于该专业指导教师数量等条件。这样的人才选拔培养思路缺乏对行业人才真实需求的有效论证,无论在人才类别或是数量上,都极易出现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的情况,造成近来研究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种种异象。

图7-2对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与行业大类培养模式进行了直观对比。

img

图7-2 学科专业定位与行业大类定位模式对比示意图

基于此,重庆大学按行业大类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导向。学校通过行业企业调查、就业数据分析、毕业学生发展质量调查评估等多种形式,对行业人才需求类别与数量进行论证,即根据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行业确定人才培养类别与招生培养专业,根据区域内行业企业数量、企业人才需求现实缺口确定各专业学生招生数量,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保障培养内容符合行业人才岗位需求,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对应。2011年,学校选择汽车作为行业定位培养模式的首个试点行业,这既是为了服务国家汽车自主品牌发展与重庆打造西部汽车名城、支撑汽车这一重庆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由于中国前十位汽车品牌已有八大汽车品牌落户重庆,重庆大小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已达上千家所引发的对汽车行业高端应用人才强烈、迫切而持续的人才现实需求。

2.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采用学科—专业单一定位培养模式其所有培养内容均被限定在较为狭隘的单元之内,这一模式实际上所反映的是传统学术研究生教育对学术人才“精、尖、深”的培养目标,而非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宽、广、全”的培养要求。因此,从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使之成为适应特定职业或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具备成为行业领军人才的发展潜力,既体现专业学位的应用特色,又反映研究生教育的高层次水平。

为此,学校在探索实践行业定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确立了培养既熟悉行业全产业链生产组织过程,又精通行业专门技术管理领域,“能够适应和引领行业未来的人”的培养目标。同时,与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以专业知识为培养重点不同,为了满足“引领”未来的培养目标,行业定位培养模式将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作为培养的基本立足点。因为知识可以过时,而素质与能力将伴随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同时,以培养合格的“人”为前提培养人才,注重塑造学生以诚信为核心的学术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理念,以及遵从职业道德和从业规范的综合素养。

3.人才培养方式的区别

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取了与学科—专业定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校—院—系组织结构,即在校内根据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相近原则设立学院,学院内根据二级学科(专业学位领域)划分专业系,进而在系下根据专业方向构建教研组或教研团队,并以专业(方向)为基准划分教学班级,形成自上而下的纵向培养体系。在这一培养体系下,院系成为培养管理活动的主要责任主体,培养活动被严格限定在具体的学科专业和院系框架之内。然而,无论是学术学位划分的学科专业,还是专业学位设置的学位类别或专业领域,都是人为所进行的教育学意义上的门类划分,其所遵循的是学科发展和教育规律的逻辑,与社会行业、职业分工并不完全对应。同时,固定的学科—专业培养框架显然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与人才需求动态发展变化的要求。因此,这一过度细分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实质上成为人为制造的人才培养体系壁垒,从而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狭隘、行业适应周期长、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与自设壁垒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相比,重庆大学在按照行业大类定位培养过程中,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根据行业产业链构成选拔对应专业学生共同组成行业教学班,围绕行业班学生培养需要配置课程教师、导师等教育资源,围绕行业发展方向组建教学团队与导师团队,以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学院、学部等形式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形成了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培养需求为导向,自下而上的开放式、复合型、跨学科、多主体的培养体系结构。重庆大学汽车行业班便是学校从车身、动力、控制等汽车行业五大产业链出发,面向重庆长安、中国汽车研究院等区域行业企业实际人才需求,选拔车辆、动力、材料、电气等7个专业学生组建而成,由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承担培养职责。物流行业班则囊括物流工程、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以学校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共同组建的联合物流学院为主体,培养高层次国际化运输与物流人才。图7-3 以汽车行业班为例,对汽车班组建方式与培养体系的搭建思路进行了简要描述。

img

图7-3 汽车行业班构建思路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