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理协同

二、管理协同

协同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学科共性的理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科学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从管理科学角度来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现代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协调人行为的活动。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善于协调,使组织系统中各种人的力量之和得以放大倍增,从而实现低成本、优质高产。现代管理还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除了做好自身内部协调管理外,还需协同一切可以协同的力量、因素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90]因此,将协同学引入管理研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解决现实管理领域中的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自1965年美国管理学家H.伊戈尔·安索夫(H.Igor Ansoff)首次将协同思想引入管理学以来,管理协同及协同管理随即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思考,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91]国内学者潘开灵、白列湖等学者对管理协同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管理协同是运用协同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研究管理对象的协同规律并实施管理的一种理论体系。其目的是更加有效地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

质量保障的学科属性主要涉及管理学科。高校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主体系统,主体间是否协同是质量保障体系能否发挥效能的关键。因此,将管理协同的思想应用于构建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节参考潘开灵、白列湖所著的《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一书,从应用角度出发,重点介绍有关管理协同实现与运行机制方面的内容。

1.管理协同倍增效应

潘开灵等认为管理协同倍增是“指系统实现整体性协同后,由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成分之间同向合作、相互配合,克服或明显减少在非协同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负面效果,从而减少或避免内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相关要素和相关系统在协同工作中的工作效能,产生互补效应而使系统功能放大,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实现协同学意义上所谓2+2>4的效果。”[92]也即是说,管理倍增是指在系统处于变革或临界状态下,对各子系统或要素按照协同方式进行整合、相互合作和协调,从而实现互补性和一致性,进而产生支配整个系统发展的序参量,使系统实现自组织。此时,由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合作与配合,克服或明显减少在非协同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负面效果,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产生一种具有“竞争—合作—协调”的互补效应与能力,产生了新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走向另一种新的有序状态,从而把系统整体功能放大,使系统整体作用远大于各要素作用之和。

潘开灵等进一步分析认为,引起系统功能增长的关键在于系统要素属性之间的匹配与互补等构成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促成了系统特定的有序结构,导致系统产生了新的功能和作用效果。也就是说,管理倍增效应能否实现,依赖于系统各组合要素属性之间“强相互作用”或“非常重要”的相互作用,而且它们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作用。正是这种“强相互关系”的相互作用,使要素间形成特定的排列组合关系,进而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这种特定的结构最终实现了系统整体功能的放大或增长。

由此可见,要实现管理协同倍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难的。这要求系统各组合要素属性之间必须具备一种强相关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种“真诚的”、实质性的协同作用关系,是一种新的区别于旧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不是表面的、微弱的关联。按照协同学的观点,这种新的联系代表着能反映这种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序参量出现并不断增大。对于多主体系统(有多个子系统),存在多个核心要素即序参量,往往由于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大于协同,其最后的结果是各自为政,系统的组合形同虚设,代表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序参量为零,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并进一步影响到系统内各子系统,使各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不是得到改善、增强而是相反。

此外,对管理系统而言,能否实现管理协同倍增,与系统本身的属性密切关联。最基本的前提是,能够实现管理倍增效应的系统必须具有自组织的属性。同时,能否实现管理协同倍增效应,还和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2.管理协同运行机制

(1)管理协同的特征与要素

“竞争—合作—协调”的协同运行机制是协同管理区别传统生产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协同管理的重要标志。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美国学者切斯特·I.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提出一个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均包含3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其中,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程序所不可缺少的;共同目标是达成协作意愿的前提;组织的共同作用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93]

要构建有效的管理协同运行机制,除了上述3个基本要素外,还必须把握协同学的两个重要点:一是序参量。只要在管理过程中找准序参量,创造条件,强化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管理系统协同有效运行。二是自组织。自组织是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管理协同必须通过建立自组织协同运行机制,协调各子系统的行为,才能够实现整体目标。[94]

(2)管理协同的运行与实现[95]

要实现管理协同,除了把握住管理协同的特征与要素外,潘开灵、白列湖提出了“协同机会识别、要素协同价值预先评价、沟通交流、要素整合、序参量管理和结果反馈”的协同实现机制。本书以此为基础,将协同实现机制简化为协同条件与协同机会判别、要素整合、序参量确定与培育、信息沟通与反馈改进等4个环节。

①协同条件与协同机会判别。

不是所有系统都可实现管理协同的。

系统可否实施管理协同的第一步是看系统是否具备协同的基本要素,有无协同机会。

由于开放、涨落(非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自组织系统不可缺少的3个因素,因此,协同系统必须是开放、远离平衡态、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干作用的自组织系统。

首先,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开放是系统要对实现目标的所有相关要素实行全开放。开放不充分、不彻底必然影响系统与外界应有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交换,进而影响各子系统的状态和系统最终状态,并造成误判。

系统远离平衡态则要求聚焦、锁定那些处于不稳定、运行状况不佳的系统。或者说管理协同效应只会对那些处于不稳定态,有变革需求和意愿(有向“临界点”状态变化的趋势)的系统有效,而不是一个系统的日常管理。“涨落是有序之源”,指系统处于不平衡态是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内部诱因。现实中,对诸如企业一类系统是否处于不稳定状态可从其运行状况是否有序来进行初步判断。

而非线性相干作用是系统走向有序的主要内部动力。如何判别系统是否具有非线性相干作用呢?一个非线性系统通常具有非叠加性、非独立性(相干性)和多重选择性(随机性)。系统中若存在几个序参量,其相互之间必然相互依赖。哈肯认为,正是这种序参量之间在竞争与合作中的相干性,才使得系统成为相干的自组织系统。这里,由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种运动模式被简化为序参量,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效用被简化为协同和竞争。这就为辨别系统是否非线性相干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即系统有无可能存在序参量?系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既协同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现实中,可通过考查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补性与竞争性来对系统非线性相干性进行初步判断。

②要素整合。

潘开灵、白列湖认为,要素整合是围绕系统整体目标,通过综合、沟通、关联等方式,将系统中不同要素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统一、协调的有机体,以提高系统协同程度的过程。要素整合本身即是一个协同过程,其目的是促进系统序参量的产生。要素整合的范围包括系统内各子系统自身要素间的整合、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要素整合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要素整合。要素整合应遵循一致性、系统性、变革性和过程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各子系统的分目标(具体目标)以及总系统的中间目标(阶段目标)要与系统的总体目标协调一致,而不能相互矛盾,相互脱节,各行其是,甚至互相拆台。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要素整合时要有系统思维,着眼全局,不能仅限于局部。应着眼于系统整体目标优化,将各子系统的要素放到系统整体中去权衡,以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及要素。

变革性原则要求系统中各要素的整合应在系统结构、功能或运行机制等方面勇于改革创新,有所突破,以有利于序参量的形成,促进系统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出现。

过程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素整合是一系列动态过程,是一个多次整合、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只进行一两次就可实现的;二是要素整合这一动态过程体现为一系列计划、实施、反馈与改进的管理过程之中。

③序参量的确定与培育。

如何确定序参量是实现管理协同的关键所在。而准确选择序参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总体原则是依据序参量的特征来进行选择。

如前所述,系统的序参量首先是一个宏观参量。其次,序参量是系统内大量子系统相互竞争和协同的产物。它来源于系统内部,而不是源自外部。序参量既是子系统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又反映系统整体的运动状态。此外,根据支配原理,序参量是系统众多参量中的少数,不可能很多个,且是慢变量。

需要注意的是,对较为简单的系统,在系统变量中往往存在一个或几个变化速度明显慢于其他变量的慢变量。但对复杂系统,有时无法区分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这时应通过坐标变换或采用更高层次的变量来加以区分选择。

并不是确定序参量之后就大功告成。当有几个序参量的时候,由于序参量之间必然存在的竞争,还可能会出现非期望序参量战胜期望序参量,从而出现使系统向非期望结构与状态演变的结局。为此,应该创造条件,强化突出所选择的序参量,使其逐步成长为起支配作用的序参量,最终实现协同效应。

④信息沟通与反馈改进。

不论是协同条件的判别、要素整合还是序参量的确定,均是建立在有效、准确、全面的信息沟通基础上的。有效的信息沟通贯穿于整个管理协同的全过程。没有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就谈不上管理协同。做到有效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前提是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真诚信任地”“真实地”进行信息交换。在此基础上,还应采取合适的交流方式与手段,构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的优化整合与分析集成,为管理协同的有效运行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管理协同是针对不稳定的、问题多的系统开展的,这类系统管理协同的实现必定是一个对系统各要素的“治理”和“扬弃”,也决定了管理协同的实现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序参量的选择与形成、要素的整合以及自组织建立,都不可能用一两个回合就完成,特别在有多个序参量的情况下,序参量的竞争与合作会出现反复。为此,当系统的阶段结果与管理协同设定的目标不一致时,就需要对上述管理协同的几个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回到期望的发展路径上。只有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反馈改进过程,不断创造有利于期望序参量形成的内外环境与条件,才可能最终形成期望序参量,达到管理协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