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大先生》简介
《易俗大先生》这本书是由.余静著创作的,《易俗大先生》共有121章节
1
自序
从未想过我会写一本与秦腔有关的书。从事传媒工作20多年,深切感受了国人文化娱乐生活的巨大变化,2005年,全民发短信为“超女”投票;2010年,电视综艺、真人秀...
2
目录
目 录 自序 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李桐轩往事 “蒲案”风云 新剧界之星宿 结社得良朋 这里没有“戏子”,只有教练 易俗传清响 甄别取舍,戏曲改良 走出陕西...
3
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李桐轩往事
清人陆次云著《圆圆传》,其中有一段记载: 李自成据宫掖。宫人死者半,逸者半。自成询内监曰:“上苑三千,何无一国色耶?”内监曰:“先帝屏声色,鲜佳丽,有一圆圆者,...
4
“蒲案”风云
第一次听说李桐轩的名字,并不是因为易俗社。 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翻译家李赋宁的故事。李赋宁留学耶鲁时,有一回林语堂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李赋宁评价说:“他的英语...
5
新剧界之星宿
李桐轩早在清末居家时即编有两部剧本,《鬼教育》和《黑世界》。他认为普及社会教育,“宁舍阳春白雪,而取下里巴人”,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言论,他还说,“昆曲不如二黄、...
6
结社得良朋
20世纪初,中国文化界掀起戏剧改良运动,从京剧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时装戏,戏曲理论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应运而生,一时赞誉如潮,被称为“梨园革命军”。那时的戏...
7
这里没有“戏子”,只有教练
易俗社最初叫“易俗伶学社”,后以易俗事业原不限于编剧、演戏,遂去“伶”字,叫“易俗学社”,不久,因旧戏班纷纷效仿,亦称某某学社,便又去了“学”字。在1919年重...
8
易俗传清响
易俗社的体制,仿效的是共和制度,其中有议会、有执行、有选举、有弹劾,有编辑、教练、决算、审查。秩序井然,一丝不苟,俨然一个“小中华民国”。李桐轩在《陕西易俗社第...
9
甄别取舍,戏曲改良
《甄别旧戏草》最早发表在《易俗白话杂志》上,那是1917年,李桐轩有感于民间流传的数以千计的秦腔剧目,如何甄别取舍,推陈出新?易俗社为新型艺术团体,当承担戏曲改...
10
走出陕西,誉满汉口
易俗社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西安及周边各县演出,从未出过潼关。1920年11月,陕西榆林人、上海《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回西安探亲,提议易俗社赴沪演出。张季鸾是时任社长...
11
万人杰就是我
李桐轩的代表作《一字狱》脱胎于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里面有个无耻文人,叫刁迈朋,“迈朋”即卖友求荣,与之相对的是万人杰,万民之表率,正义之化身。此剧在汉口演出...
12
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听父亲讲故事
李桐轩的次子李仪祉是我国著名水利学家,担任过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教育厅厅长、西北大学校长。他曾写过一本薄薄的册子,名《南园忆胜》,是为追念父辈先德而作。 李家世代...
13
李约祉援救于右任
李约祉和于右任是陕西宏道高等学堂的同学,还在乡间读书时,李约祉就知道于右任,倾慕其文章“才气纵横,波澜壮阔”。 1904年,于右任应商州知州杨宜翰之邀,任商州中...
14
“送穷诗”体现豁达人生观
李桐轩幼年时性情温和,相貌视之若愚,与村童嬉戏,口不出恶言,足不践虫蚁。成年之后善于辞令,每与友谈,亦庄亦谐,析理至深,听者不倦。他有记日记的习惯,多写乡村平淡...
15
莲舌居士
“莲舌居士”是李桐轩的号,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先生晚年学佛,遂取此号。其实不然,李仪祉在《南园忆胜》中说道:“莲舌居士之号,盖早已有之,非于其晚年好佛时始也。”李仪...
16
最是骊山风月好,青梅煮酒话短长——孙仁玉往事
许翠莲来好羞惭,悔不该在门外做针线。相公进门有人见,难免得背后说闲言。又说长来又道短,谁能与我辩屈冤。这才是手不逗红红自染,蚕作茧儿自己拴。无奈了我把相公怨……...
17
从“师祖”到“仁玉”
孙仁玉幼年并不叫“仁玉”,而叫“师祖”,是他四爷给取的。这个名字气派大,按照农村的说法,有点“压不住”。 小师祖长到四岁,虽然家境贫苦,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18
不饿先生
王大典老先生是个有趣之人,以75岁高龄进京赶考,据说是中了某些乡绅子弟的激将法。放榜之日,得中正八品学正,虽然是个芝麻小官,又要远赴葭州(今陕北佳县)上任,可老...
19
初识雨农
陈雨农是易俗社的教练。过去传统的戏班子是没有专职教练的,只有班主,班主身兼多职,基本上就是包办一切的大家长。易俗社是新型艺术团体,职责分明,在创办初期,就聘请了...
20
三十而立
《论语》有云:三十而立。孙仁玉10岁开蒙,而志于学,30岁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可谓悲喜交集。 是年夏秋之交,孙仁玉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当时他因参加县府举办...
21
易俗初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以戏曲启迪民智的种子在孙仁玉心中扎下了根,只需阳光雨露便会破土而出。现在,时机终于成熟了。在辛亥革命的感召下,全国知识分子掀起了文艺改良运动...
22
首写时装戏
孙仁玉为易俗社写的第一部戏是《新女子顶嘴》,这是秦腔的首部时装戏,提倡女子放足。戏中描写一个农村少女,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抗议父母的缠足之命,由此引起一场家庭冲突...
23
梅子青青
《新女子顶嘴》的公演为易俗社赢得开门红,而令孙仁玉更为高兴的是,他力主留下的学生刘箴俗表现不凡,把个受母亲宠爱不愿缠足的小姑娘演得惟妙惟肖。“再好的剧本没有好演...
24
《柜中缘》奇遇
孙仁玉最有名的戏是《柜中缘》,自1915年由易俗社首演之后,100年来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并被许多剧种移植演出。这部戏的创作源头是孙仁玉的亲身经历。 清光绪三十...
25
以诗词入戏
秦腔的唱句多为七字、十字,好处是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但在表现细腻复杂的情感上,显得单调和程式化,孙仁玉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在和陈雨农、党甘亭等教练反复研究后...
26
君子风范
孙仁玉自幼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染,重义轻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据他的女儿孙明回忆,1925年,李虎臣任陕西督军,常到易俗社看戏,见孙仁玉衣着简朴,又因同乡关系,欲委...
27
甲班学生的礼物
西安兵变平息之后,易俗社的演出重上轨道,又经过两三年苦苦经营,到了1920年,甲班学生的表演日臻成熟,易俗社创作和改编的新剧目达200余部,其中孙仁玉一人占了6...
28
“围城”危机
1926年春,河南军阀刘镇华在吴佩孚、张作霖的支持下,纠集号称10万的镇嵩军进攻西安,刘镇华围城8个月之久,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率全城军民坚守,时称“二虎守...
29
霍乱之年
在孙仁玉嫡孙孙永宽处,我见到7卷保存完好的《陈修园医书》,每卷本均有孙仁玉亲笔签名。陈修园是清代医学家,在知县任上曾自制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1932年...
30
最后一部戏
1933年,孙仁玉60岁,他有一个宏伟的构想,写一部反映中国历史朝代兴亡的多本系列戏。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只是前些年战事不断,大灾小难接踵而至,易俗社的运营也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