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招收女演员
旧时的戏曲行当,是不允许男女同台演出的,甚至看戏都只能是男人的特权。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手艺传男不传女,女子抛头露面被认为有伤风化。所以,易俗社从民元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没有收过女演员。1949年,这个旧例被打破了。
当时的剧场主任冯杰三,建议招收男女新生,此提议非同小可。冯先生是陕西长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易俗社供职,担任过训育主任、剧场主任,他不但是优秀的剧作家,在戏曲服装设计方面也造诣很深。当时苏、沪、杭的剧装厂将他设计的式样留作范本,广泛推广,惠及越剧、黄梅戏等全国多个剧种。
是什么让冯杰三不顾世俗,大胆直言?据他的外孙杨锋说,冯先生早年毕业于陕西省第一师范学校,男女平等、社会公平等进步思想对其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我母亲回忆,她出生时,家人给她取名,爷说,就叫‘女雄’吧。如此张扬的名字一时让家里人不好接受,待母亲七八岁,到了上学年龄,我爷就把她送到村上的学校念书,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方农村,女娃念书凤毛麟角,是常人眼里不寻常的举动。母亲说,她是当时学校唯一的女学生。”正是具有这样开明的思想观念,冯杰三才会提出招收女学生的建议。从此,女演员登上秦腔舞台,丰富了演唱技巧,扩大了演出阵容,真正撑起了易俗社的半边天。

1949年,易俗社第十四期部分新生入学合影

左起:王芷华、张咏华、全巧民
9月,易俗社成立招生筹备委员会,成员有高培支、李约祉、冯杰三、孟天行、老艺人刘建中、杨令俗等,负责接待、考核、评审、议定等工作。据“49级”多名学生回忆,最多的时候招了100人,后来逐渐淘汰到60人,到10月的开学典礼,固定为44人,对外称“新生部”。
新生部的第一件事是“授名归组”,由高培支社长为新生起名,延续过去的方式,最后一个字取“中、华、民、国、易、俗”六字中的任意一字,如张咏华原名张咏娥,取“华”字,张宁中原名张宁禛,取“中”字。不过这期学生过后,就不再为新生改名了。领了新名字后,学生按生、旦、净、丑行当归组,在考试时,考官已根据学员自身条件分配好了行当。新生的待遇是供给制,一年制服两套,衬衣两套,鞋袜各四双,牙刷牙膏四套;伙食费每月12元,每天早上发一个鸡蛋;每月洗澡一次,每周看电影一场,不定时安排游园。这样的待遇水平,对一个孩子来说,简直像做梦一样。张咏华还记得当初的兴奋:“我们这班同学大部分来自穷苦家庭,自从进入易俗社,衣食无忧,又享受如此待遇,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像掉进‘福窝’里了!”
孙莉群回忆,毕业后易俗社定工资,她是58元,“1956年那会儿,58元是相当可观的,我每月给母亲53元,我只留5块,母亲高兴得很,说我娃出息了,能养家了。”
“49级”入学后不久,易俗社又吸收了在当时已有一定声誉的秦腔女演员孟遏云、肖若兰、宁秀云、赵桂兰等,她们的加入打破了易俗社从不吸纳外来演员的传统,完成了演员结构的更新调整,易俗社的春天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