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究不要将就
戏曲美学家陈幼韩十六七岁时跟封至模学过戏,一共学了三出:《拾玉镯》《梅龙镇》和《得意缘·教镖下山》。那时封至模已离开易俗社,去主持戏剧专修班、上林剧院和晓钟剧校的工作,平日里非常忙碌,但陈幼韩经人介绍找上门来,他还是收了这个学生。
陈幼韩后来回忆,他当时以为自己懂戏,会演戏,却不知,正是封先生一步一步引领着,才使他真正踏入了戏曲之门。
有一回排《拾玉镯》,照例是孙玉姣上场,亮相,到九龙口,做一套规范动作——理鬓、整花、左顾、右盼、系领、整襟,然后走到台口,念引子。陈幼韩熟练地做着这一套动作,心里正美滋滋地想:“看我多美!”封至模忽然说:“停下,停下!你这演的是谁?”
陈幼韩一愣,说:“孙玉姣啊!”
封至模笑着摇摇头:“你演的哪里是孙玉姣呢?你演的只是程式,是你自己。”
陈幼韩有点糊涂了:“我不是照着您教的一手一式演的吗?”
封至模说:“动作对了,却不是孙玉姣。孙玉姣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女,父亲去世了,生活非常贫苦,母亲又只顾着听经念佛,从来不关心她。那个时代,她少出门户,羞于见人,朦胧中内心感到那样寂寞,自己的终身大事那样渺茫。整天一个人关在家里做活喂鸡,有谁来关心她呢?她不是一朵鲜艳怒放的红玫瑰,而是石缝里长出的一朵淡淡的小黄花!所以,她是在淡淡的寂寞与春愁中上场的,而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情表演这个上场的呢?”
陈幼韩如梦方醒,想想自己刚才眉飞色舞的样子,真有点无地自容了。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易俗社第九期学员杨令俗初习旦角,因嗓音稍逊,形象欠佳,虽也登台,不过是丫鬟专业户而已。
一次耍社火,杨令俗“绑芯子”,扮的是《斩韩信》的陈仓女。出动时,台下有人喊了一声:“把眼睁大!”杨令俗一睁眼,正好与封至模目光相撞,于是表演格外卖力。后来,封至模让杨令俗改学生角,教他演《黄鹤楼》的周瑜,演出时,还特意写了醒目的“第一声”戏牌单条儿,头炮果然打响。之后,封至模为杨令俗和黄执中排《蝴蝶杯》之《洞房》,杨令俗饰演田玉川,其中有“一坐”,看似简单,不过是撩起大带,左腿置于右腿之上,即我们常说的“跷二郎腿”。但封至模有个极细微的要求,让杨令俗多年之后仍记忆犹新,那就是——悬空的那只脚必须绷着脚背,再向内侧微勾。这一绷一勾,常人未必留意,但杨令俗深有体会,无必疲软松散,有则气足神完。
封至模常说一句话:要讲究不要将就。不管是排戏,还是平常上课,都有着严格的“讲究”。他为易俗社增设了艺术学科,如戏剧学、声音学、服装学、心理学及化妆、锣鼓、表情等,除亲自上课,还邀请其他戏曲专家讲授戏曲理论,请名锣鼓师杨觉民上锣鼓课,倡导演员学习文武场乐器。他特别重视文化学习,经常在排演空隙督促学生写大小字,抄台词,记日记,学绘画。这些“讲究”的背后,是他对戏曲的敬畏,对艺术的痴迷。

封至模为杨令俗(右)、黄执中排演《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