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鲁迅演戏之谜
1924年7月,鲁迅先生应邀来西北大学讲学,从7月14日至8月4日,在西安住了21天。与鲁迅同行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桐龄,东南大学国文系教授陈钟凡,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定谟,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夏元琛等学者,还有《京报》记者王小隐,《晨报》记者孙伏园。讲学之余,鲁迅一行游览了大小雁塔、碑林、灞桥等地,还到易俗社看了几场戏。《易俗社编年记事》记载:7月16日、17日为鲁迅演出《双锦衣》前后本,18日演出《大孝传》全本,7月26日演出《人月圆》全本。鲁迅从最初对秦腔的不甚了解,到后来渐渐着迷,一次他饶有兴致地说:“张秘夫(即张辛南秘书,长安方言把秘书的‘书’念作‘夫’音)要陪我们去看易俗社的戏哉。”
对于刘箴俗是否为鲁迅演过戏,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孙伏园在《鲁迅和易俗社》一文中曾有记述:
在西安待了二十来天,我和鲁迅先生与夏元琛先生等人返京临行之前,陕西省省长刘镇华在易俗社特设宴为我们饯行。鲁迅先生平素是不愿参加这种繁文俗礼的,但由于他对易俗社颇有好感,因此欣然赴宴。这次饯行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宴会,宴席摆在易俗社的剧场内,舞台上由易俗社的主要演员刘箴俗等演出精彩节目,台下除我们一行宾客外,就只主人十余人,其他再无旁人。
孙伏园回忆,当天的气氛很好,大家一边看戏,一边畅谈,一边就餐,虽然台下观众寥寥,演员们却丝毫不懈怠,都以兴奋的心情和认真态度参加演出。文章明确提到刘箴俗,而《易俗社编年记事》亦引用了这段描述。
易俗社为鲁迅安排的第一场戏是《双锦衣》,为刘箴俗代表作。为什么选这出戏?《双锦衣》的编剧吕南仲和鲁迅是浙江绍兴籍同乡,因此见面格外亲切。鲁迅认为吕南仲以绍兴人从事编著秦腔剧本,并有影响力,很是难得。
也有研究者认为,刘箴俗并未给鲁迅演过戏,因为1924年春天,刘箴俗病倒,自此再未上过舞台。但此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在《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易俗社卷》一书中,记载了1924年易俗社演出日程,刘箴俗8月份最后一次登台是27日午场,演出时装小戏《近视眼》(孙仁玉编写),此前5月、6月、7月,刘箴俗一直在演出,均担任主演。所以,说他“春天病倒就再未登台”是没有根据的,不足为信。据刘箴俗同期学员贾明易回忆,箴俗春天病倒后,只停演了不到两个月,迫于各方压力重回舞台,一直演到夏天,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一病不起。现在看来,刘箴俗第二次病倒,是在鲁迅离开西安之后,他作为易俗社的头牌,为鲁迅演戏也在情理之中。

刘箴俗在《双锦衣》中饰演姜琴秋
在此期间,适逢易俗社成立12周年,鲁迅特别题写了“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赠给易俗社。李约祉在《谈“古调独弹”》一文释义:“鲁迅先生以易俗社同仁,能于民元时即站在平民立场,联合艺人,改良旧戏曲,推陈出新,征歌选舞,写世态,彰前贤,借娱乐以陶情,假移风而易俗,唱工艺精,编述宏富,因题赠‘古调独弹’,于褒扬之中,寓有规勉之意。”离开西安前,鲁迅又以讲学所得酬金50元赠易俗社,他对孙伏园说:只要够旅费,我们应该把陕西人的钱在陕西用掉。
往事如烟,“古调独弹”牌匾在抗战中被炸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仿鲁迅书体重新写就。“古调独弹”是易俗社辉煌岁月的缩影,那段岁月中,有吕南仲,有《双锦衣》,有刘箴俗。

鲁迅题写“古调独弹”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