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社得良朋

结社得良朋

20世纪初,中国文化界掀起戏剧改良运动,从京剧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时装戏,戏曲理论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应运而生,一时赞誉如潮,被称为“梨园革命军”。那时的戏曲改良狂热到什么程度呢?有人甚至称,宁愿有一个施耐庵、金圣叹,不要一百个司马迁、班固;宁愿有一个汤显祖、孔尚任,不要一百个李白、杜甫。

1904年,陈独秀发表文章《论戏曲》,更是将戏曲改良运动推向高潮。他在文章中说,要想开通风气,没有哪个形式能比得上戏曲,“像那开办学堂虽好,可惜教人甚少,见效太缓。做小说,开报馆,容易开人智慧,但是认不得字的人,还是得不着益处”。唯有看戏这件事,无论高下三等人,看看都可以感动,便是聋人也看得见,盲人也听得见!陈独秀因此说,“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戏曲算得是世界上第一个大教育家”。

戏曲改良运动席卷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大地,成都有川剧改良工会,上海创建上海新舞台,广东成立“志士班”(又称“改良班”)……辛亥革命后,这股热潮渐渐平息,但在地处西北内陆的西安,变化才刚刚开始。

1912年,在陕西修史局任总纂的李桐轩,常常和同仁孙仁玉一起探讨时事。两人素来热爱戏曲,蔓延于各地的戏曲改良运动深深震撼着他们,人民知识蔽塞,国家落后,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戏曲。达成共识后,一个宏大的构想在两人的心中明晰起来。于是,由孙仁玉拟定,李桐轩修正,写成《易俗伶学社缘起简章》,“爰结斯社,取名易俗,意在移风易俗,俾久压于专制之民,程度骤高,而有共和之实焉。声音之道,与政相通,于以为补助之教育,庶有当也”。章程有了,但李桐轩深知,光靠他们两个人纸上谈兵是办不成事的,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经多方奔走,联络各界人士,共有163人愿为发起人,29人为赞成人,囊括当时陕西党、政、军、教育、文化等方面要员和名流。同年8月13日,易俗伶学社成立大会举行,公举杨西堂、李桐轩为社长,孙仁玉为评议兼编辑,薛卜五、王伯明为社监。

李桐轩此时已年过半百,他自号“莲舌居士”,常怀一颗佛心,如今为改良戏曲故,不惜游走红尘,粉墨登场。他在《答长公》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决心:

我本出世人,忽作入世想。寄迹在梨园,游神在渺莽。不能为菩萨,化现满空像。不能为如来,说法舌长广。结社得良朋,易俗传清响。寻乐且偷闲,敢希知音赏。何期有长公,啧啧相嘉奖。遗貌取其神,许无毫发爽。赠我以诗篇,珠玑喜盈掌。何以报知音,前途励吾党。

1920年,易俗社全体师生合影

在易俗社的影响下,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相继成立了诸如榛苓社、三意社、觉民社、正俗社等秦腔班社,秦腔迎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