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伯夷坊到景龙池
长安伯夷坊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语,“上了八里坡,伯坊的秀才比驴多”,这里的伯坊,即伯夷坊,相传是商朝大贤伯夷、叔齐的故乡。虽然历史上伯夷宁可饿死,不食周粟,但在他死后,周天子还是修建了伯夷庙,以纪念其贤德。据当地人讲,每当雨过天晴,头枕在庙前的门槛上,便可西望长安。
封氏是伯夷坊的大姓,至今仍有一千余户人家。封至模出生时,一家人已从伯夷坊迁居至省城东关景龙池。景龙池的来历也不小,唐景龙年间,这里为九王子府邸,唐玄宗李隆基幼年便居于此,据传地下水涌出成湖数亩,得名景龙池。封至模祖父虽然经商,但从未忘记伯夷坊的祖训,崇尚读书,重视教育。封至模原名挺楷,字至模,便是取“楷模”之意,以希光耀门楣。至模幼时体弱,但聪颖过人,10岁入私塾开蒙,后入改良私塾植基小学堂,除了学习经史子集,还加了国文、算术、对联声韵等课程,他都能很快掌握。在八仙庵学堂念书时,因成绩优异,还获得过逃难至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奖励。家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学习上进,热爱读书的孩子,以后会和戏剧发生关系。
1911年农历九月初一的早晨,18岁的封至模猝不及防地闯入了“革命”现场,大街小巷,旗人四散奔逃,呼天抢地,穿着军装的士兵,白布为号,白旗为令,看见旗人就抓。由于汉人旗人一时难以分辨,不知谁想了一个主意,见人就问脚上穿的是啥?回答“鞋”(音hai)!就放过去,若是回答“鞋”(音xie),就砍头。士兵高呼:“举义排满,与汉人商民无关!”第二天,封至模才知道,西安革命军起义了。一连几天,起义军逐巷搜索,歼灭残敌,清军死的死,逃的逃。起义军传令,严禁杀戮,城内战事遂告平息。那段日子人心惶惶,商店关门,学校停课。10月27日,陕西军政府正式成立,推举张凤翙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号召在省城读书的学生速回各地,宣传西安起义成功的消息,策动各县的反清斗争,建立地方革命政权。很多学生回家了,而封至模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恢复上课。1912年,留美学生惠甘亭在东厅门开办英算专修班,封至模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学。后专修班并入西北大学预科,学校送封至模等人到上海同济大学预科学习德语,正准备升入本科之际,北洋军阀陕督陆建章突然下令西北大学停办。无奈之下,封至模只好返回陕西,那是1915年,他的学业又中断了。
1916年,封至模插班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西方戏剧家莎士比亚、易卜生的作品,他被深深地吸引了。他经常看秦腔,结识了易俗社的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陈雨农等人,他觉得,易俗社的戏还可以更新颖些,甚至可以融合西洋戏剧的特点。封至模根据明末将领史可法乔装打扮到监狱探望恩师左光斗的故事,写成了他的第一出秦腔折子戏《师生鉴》,后经李桐轩加工润色,改名为《新探监》,交由易俗社排演。虽然只是一出短剧,于封至模而言却是他戏剧事业的发端。

封至模扮演幽兰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