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史上首次出现“导演”一词
“××导演作品”,文艺界很常见的词语组合,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西安,在秦腔舞台上,却是新鲜时髦的提法。封至模首创以导演的名义挂牌演出,使“导演”这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秦腔史上。
易俗社初创时期,有专职的教练队伍,并设有教练长,相比江湖戏班进步了许多。但只能说有了导演的雏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导演制度。封至模早年在北京从事话剧活动,对西洋戏剧颇为了解,他深知戏曲导演与话剧导演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导演是一台戏剧的组织者,不光是教演员怎样表演,还应该调度、掌控整个舞台。易俗社的陈雨农、党甘亭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教练,他们来自民间,秦腔艺人出身,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排戏时,封至模总是一边观察一边请教,进社不久,他和陈雨农一起为刘文中、庄正中排演了《白门楼》,为马平民排演《蒋干盗书》,这些剧目是从京剧移植而来,保持秦腔风貌的同时,也渗透着京剧的表演意识,舞台视觉新颖,观众好评如潮,马平民因此获得“马博士”的美誉。
1935年,封至模编剧的《山河破碎》《还我河山》投入排演,他和陈雨农共同导演,武功教练唐虎臣作为技术导演也参与了排练。“大合操”一场,为了突出岳家军声势浩大的军阵,上场60余名演员,服装道具、表演动作整齐划一,秦腔舞台上第一次出现这么多演员同时表演的场面,大大强化了导演意识。

封至模对细节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他排戏无匠气,常有新颖别致的处理。当年为宋上华排演《渔家乐》,宋上华前演渔女,后演马府小姐。渔家少女天真可爱,封至模设计了左右三摇船桨、三摆腰肢、戳桨闪身、踮脚徐退的下场动作;马府小姐与落魄书生“新婚”,因二人意外相遇,仓促结合,所以下场时礼而又让,行而又止,似痴似梦,把激动却需克制、爱慕半含娇羞的种种情态表露无遗。当年每演至此,必获满堂喝彩。宋上华1993年回忆起那段排戏的日子时说:“这种利用下场而生发的妙笔,在早年的秦腔舞台,实属罕见。今天观之,犹觉匠心独具,余味悠长。”
封至模的导演原则是以戏曲美学为基础的,他和易俗社的老艺人们合作,排演了数十出戏,都是细排细导,在表演、唱腔、技术诸方面均有突破。他还写了《理想的导演》一文,这是秦腔史上最早的阐述导演职能的论文,他所设想的导演既不是话剧式的,也不是纯戏曲式的,而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艺术结合,是他多年来从事导演工作的体会与总结,为秦腔建立导演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可惜这篇论文的手稿于早年遗失,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