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在袖管里的剧本

揣在袖管里的剧本

1922年,易俗社成立10周年,范紫东专门撰文纪念,当时他担任易俗社的评议长,负责评议社里的一切事务,维持议场秩序,整理议事等。他在文章中引经据典,称戏剧应是“性情之流露,风化之先河”,戏剧的推衍变迁很漫长,“诗变为词,词流为曲,曲编为剧,剧演为戏矣”,如此粉墨登场,要么阳春白雪,虽雅但不够通俗;要么下里巴人,虽俗又流于淫媚,那么范紫东心目中的好戏是什么样子呢?他写道:“或朴实而言理,或纤如新月出云,或郁如大风卷水。或哀艳袅娜,写柔肠而百结。或淋漓悲壮,传鼓角于五更。或如蛇神牛鬼,状愈出而愈奇……加以度曲者达情,写情者精艺。”

为了写好一出戏,范紫东常常夜不能寐。据范紫东的二女儿范文娥回忆,父亲写剧本、做文章大都是在晚上,有时噙着水烟锅在房里来回踱步,写写停停,直至深夜。母亲哄孩子们睡下后,就到书房给父亲添茶倒水,夏天用蒲扇赶蚊子,冬天看火盆、加木炭。范文娥半夜醒来,还看到父亲在灯下伏案。

有时从西安城回到家乡西营寨小住,范紫东一副地道的关中农村老汉打扮,提着烟袋锅,裤腿筒进袜子里。村民喜欢在城门洞说闲话,范紫东就在一旁听,有时他也会讲一些稗官野史,聊添趣味。有乡党便给他搬来了凳子,端来了饭,让他多讲一会儿,他也不推辞。范紫东在礼泉的女儿为他专设了一间房子,内置书桌、小炕桌、书架及文房四宝等,让他安心编戏。女儿家的车夫王四,经常接送范紫东于礼泉和西安之间。每至西安城,范紫东必置酒菜款待。王四不敢入座,范紫东不依,非拉着王四坐在他身边,亲自添饭夹菜,饭后邀其到易俗社看戏。

①秦腔名旦刘文中演出《玉镜台》

②文武小生郭朝中演出《玉镜台》

范紫东经常用红条格账簿写剧本,笔走龙蛇,苍劲有力,写法是满行直书,但在念白及舞台提示上用元明清传统的“打介”“坐介”之类。他将剧本写成,往往不经任何人审阅,而是揣在袖管中,由住所步行到易俗社,见了住班教练未语先笑,“嘿嘿!你看我又写了一本戏,你看能排不?”如果戏上演了,他便将前三场百分之三十的稿酬拿出来,请演职人员吃饭。他也爱看自己的戏,主要是看演出效果和观众的反应,常坐在前场箱边或乐队后面观看,随着剧情的发展哭哭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