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装”和“祭孔”事件

学生装”和“祭孔”事件

过去千百年来,一入梨园行,自觉人格降低,对于所谓的上流社会不敢与之分庭抗礼,而普通人对伶界人士,要么视为卑贱,要么视为玩物,生不能进祠堂,死不能入祖坟。易俗社在提高艺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祭孔”便是其中一件。

高培支任社长期间,为了使易俗社有别于其他江湖班社,给学生每人做了一套制服,制服仿照当时西安流行的学生装样式,三个兜,腰间有带子,大檐帽带帽徽,帽徽上有“易俗”两个篆体字。学生经常穿着这套制服列队上街,遇到演出,前面还有军乐领队。这在当时的学界引起很大争议,有学校向易俗社表示抗议:“‘戏子’怎么能穿我们的学生服呢?”易俗社答复:“我们也是学校——戏曲学校!”两方争执不下,便告到教育厅。易俗社是在教育厅备过案的,为平息舆论,有人提议:组织一场文化课的会考,让易俗社学生也来参加。

这是一场特殊的考试,教育厅出题并监考,科目为作文、算术、历史、地理。据《西安文史纵横》一书的“梨园轶闻”记载,考场设在陕西省第二中学,由二中选出五名学生,易俗社选派五名学生,现场答卷。考试结果不相上下,但易俗社的学生字迹工整,尤其是张秀民写得一手蝇头小楷,让人刮目相看。易俗社终于占了上风。西安其他剧社受到鼓舞,纷纷效仿易俗社穿上了学生装。

会考不久,一年一度的“祭孔”活动开始了。高培支决定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文庙祭奠孔子。活动当天,他们起了个大早,学生在前,教练职员在后,军乐队向导,抬上三牲祭礼,列队出发。传统“祭孔”要行跪拜礼,而易俗社却是在军乐队演奏完毕后,行三鞠躬,更显示其进步和文明。从此,易俗社“祭孔”不再是新鲜事,成了每年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