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滴血

第三滴血

《三滴血》顾名思义,有三次滴血,前两次误判,酿成了冤案,那第三次呢?

原剧本在第三次滴血的结论上采用了《阅微草堂笔记》的记录,即歪打正着,晋信书有一段念白:“从前那两案官司,刚才我听了一遍,当真我断错了,这一案糊里糊涂给射到靶子上咧,一点儿也不含糊。”这就怪了,为什么范紫东没有让“三次滴血”一错到底,反而有所迂回呢?

在易俗社1919年刊印的第一次报告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点端倪,《三滴血》的宗旨被定义为“破习俗之迷信,并戒淫荡”。第三滴血之所以歪打正着,正是为了牵出一段苟合之事,警示世人“戒淫荡”。晋信书原本想用第三次滴血来印证此古法的正确,自以为“做官还须我们读书之人”,于是叫来周仁祥和儿子牛娃,只想着这二人是明白无误的父子,血必然黏合,没想到,血竟不粘连,结果周仁祥的老婆马氏不打自招,儿子牛娃果真是她和邻居私通所生。正所谓因果报应,周仁祥为私吞家产诬陷哥哥周仁瑞与侄子非亲生父子,最终自己的儿子却不是亲儿子,真真讽刺。

现在我们看到的《三滴血》是1958年重新整理改编的版本,将“戒淫荡”的内容全部删除,同时截枝斩蔓,删繁就简,十八回变成了十二回,主题更加集中,结构更加紧凑。这些固然是进步的,但有一点,既然“滴血认亲”不靠谱,每次的结果必为偶然,既是偶然,便有对有错,怎么改编后回回都是错的,据说是怕将观众引入歧途。其实,这是低估观众的认知水平了,谁也不会凭着一盆水、两滴血就认父认母的。

范紫东喜欢给他的剧作写序言,来说明戏剧宗旨,大家熟悉的《软玉屏》《三知己》《吕四娘》等都有序言,《三滴血》却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序言是易俗社的另一位编剧李约祉代写的,写于1936年,为使“法曹同志,知所警惕,而明此书之不可尽信,以为冤滥者请命也……”,称赞此剧“能警人复足以动人,是文学亦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