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中缘》奇遇

《柜中缘》奇遇

孙仁玉最有名的戏是《柜中缘》,自1915年由易俗社首演之后,100年来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并被许多剧种移植演出。这部戏的创作源头是孙仁玉的亲身经历。

清光绪三十二年春,这一天,孙仁玉陪妻子胡润芝回娘家探亲,刚进胡家大门就被村人围住了,原来胡家出了件蹊跷事:不知是什么人在头天夜里把一具无名尸首搬到了胡润芝堂弟的家门口。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众人急报官府。润芝的这位堂弟见官家来人,以为要拿他拷问,竟吓得先跑掉了。孙仁玉了解情况后哭笑不得,“既然不是你干的,干嘛要跑,这不是落个畏罪潜逃的名声吗?”

不久,案件真相大白,移尸者也非真凶,只因过去的嫌隙,借尸向胡家报复而已。堂弟回来了,孙仁玉打趣道:“你跑得倒快,不知你躲在哪里,差人竟找不到?”年轻的堂弟脸红了,小声说:“在箱子里。”

孙仁玉有了兴趣,堂弟说,他跑过几个村庄,看见有人追赶,便慌不择路闯进一户人家。这家屋里只一位姑娘在,他说他被人冤枉了,请姑娘发发慈悲,暂且让他躲一躲。于是姑娘将他藏进了箱子里……

这一段奇遇还有后话,堂弟和那姑娘因此相识,结下了一桩美满的姻缘。

这件事太有戏剧性了,孙仁玉曾跟不少人讲过,他的学生范紫东后来写《软玉屏》,就用了移尸栽赃的桥段。而直接促使孙仁玉以此为原型写一个剧本,却是几年后的另一件事。

①王天民、汤涤俗演出《柜中缘》

②孙仁玉《柜中缘》手稿

孙仁玉有个学生名叫李可亭,民国建元后,一直在陕西督军府供职。袁世凯掌权后,极力打击革命党人,孙仁玉的许多好友和学生被迫离开政界或逃往外地,李可亭是陕西反袁斗争的干将之一,也遭到陷害和追捕。一天深夜,孙仁玉正在寓所写作,忽听轻轻叩门之声,打开房门一看,正是连日来他一直为之担心的学生李可亭。李可亭说,他幸得同志暗通消息,才得以逃脱,今晚过来是想跟先生商量下一步的去向。孙仁玉说:“城里绝不可久待,还是去乡下为好!到三原、富平、泾阳一带都可,那里基本上是陕西辛亥党人的地方,有你的熟人,也有我的同窗、同事,人都绝对可靠。”孙仁玉连夜写信数封,让李可亭带上,商量明天一早,送学生出城。

一切安排妥当后,孙仁玉心潮起伏,久久无法入睡,李可亭四处奔逃藏身的遭遇,让他想起多年前陪妻回娘家亲历的那场乌龙事件,堂弟为避祸,躲在人家姑娘的箱子里。现在回想,那位乡下姑娘多么勇敢和可爱啊。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激荡着他……

送走李可亭的当晚,孙仁玉便开始了剧本的写作。他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设计在南宋,剧中的许翠莲,是以搭救胡家公子的那位姑娘为基础,剧中的李映南,是胡家公子和李可亭形象的综合。“戏不够,丑来凑”,还应该有个爱捣蛋的小丑,加在许翠莲和李映南之间制造误会,插科打诨,就叫他“淘气”吧。孙仁玉越想越兴奋,给这出戏起个什么名字呢?那口藏人的箱子是“戏眼”,干脆就叫《箱中缘》。写作过程中,孙仁玉觉得箱子没有缝隙,进出不方便,而柜子稍稍拉开一条缝,就闷不死人,外人也不易察觉,在舞台处理上更自然。于是,“箱子”变成“柜子”,戏名也就由《箱中缘》改为《柜中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