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汉口,文人赠诗表爱意
《青梅传》后,易俗社历年所排新剧,刘箴俗皆为主演。《庚娘传》尤庚娘,《玉镜台》何玉英,《黛玉葬花》林黛玉,《复汉图》阴丽华,《若耶溪》西施,《蝴蝶杯》卢凤英,《夺锦楼》钱瑶英,《双锦衣》姜琴秋……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表演也日臻成熟。1921年3月至1922年10月,易俗社首次出陕赴武汉演出,这是易俗社创办以来的第一个事业高峰,也是刘箴俗艺术生涯的华章。

①1921年5月19日《大汉报》登载易俗社演出《软玉屏》(后本)的信息,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主演

②1921年6月25日在汉口演出《双锦衣》(前本)戏报

③1921年5月8日在汉口演出《夺锦楼》(图片由陇上一痴先生提供)
20岁的刘箴俗年华正好,秾纤得中,修短合度,扮演妙龄女郎及娇小玲珑的婢子恰合身份,有戏迷甚至认为他的表演超越了京津名角,称“程砚秋辈硕人其颀不合于度矣”。《易俗社日报》署名“鄂痴”的文章说,《黛玉葬花》一剧,欧阳予倩的版本叹为观止,以为不会再有人演过他,而刘箴俗一来,恰如“圆珠走盘,令人神溢,其惜花之神情,扫花之态度,葬花之姿势,无一不出神入化。当其闻宝玉哭声时,以花锄掷地,恨声言:‘原来这狠心的在这里。’似有无限幽怨横梗心中”。时人认为刘箴俗的确有过人之才,欧梅之风,将来菊部争辉,刘箴俗有望和欧阳予倩、梅兰芳鼎足而立。“北梅、南欧、西刘”由此叫响。
当时欧阳予倩的南通伶工学社也在汉口演出,因为两社志向相近,境遇相同,彼此甚为亲近,易俗社已能够靠学生演出维持日常开支,而南通伶工学社还是由欧阳予倩个人充当台柱维持生活。欧阳予倩很佩服易俗社的办事精神,两社曾在一起座谈联欢,欧阳演全本《大香山》,易俗社演出《殷桃娘》。刘箴俗在汉口拍摄《西施浣纱》剧照时,欧阳予倩带着自己的全套行头,亲自为刘箴俗装扮,摆姿势。
当地报刊连篇累牍,评论易俗社及主要演员。有文章称:“余观该社所演之曲,纯系陕西秦腔,唯刘箴俗能变化声音,迥然超出众员之外,诚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也。故观者无不赞赏。至于容貌身体均恰到好处,做工更不寻常。刘箴俗有此四绝,易俗社之声誉所以日见隆隆也。”
对于自己喜欢的演员,文人骚客不惜笔墨,纷纷赠诗表达心意。现撷取两则——
署名“雁影楼士人”《赠易俗社刘箴俗》:
西风一夜满江浔,南国居然听雅音,洗却寻常脂粉气,换来今古性情深。
侧闻汉上声如海,始信人间俗可箴,莫道六郎花似貌,现身也是菩提心。
1923年6月5日发表于《关西日报》署名“园”的诗作:
一笑嫣然百媚生,娇憨描尽女儿情,低回舞态轻于燕,婉转歌喉滑似莺。

满座凝眸齐喝彩,一时拍手听同声,看花毕竟长安好,肯让欧梅独掩名?
在汉口的一年半时间里,易俗社吸收兄弟剧种所长,拓宽了眼界,演出整体水平大为提升,尤其刘箴俗,在表演、唱腔、化妆等方面更加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