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非是远,风雨遣情多——封至模往事


封至模(1893—1974)西安市长安区伯夷坊人,戏剧家、戏曲教育家
1931年封至模受聘于易俗社的时候,儿子封玉书刚刚出生。
那时封至模已将全部精力转向戏剧教育和导演工作,所以封玉书后来总是遗憾没能亲眼看见父亲在舞台上的风采。聊以自慰的是,家里存有近百张父亲的戏装照,民国摩登女郎、《贵妃醉酒》杨玉环、《拾玉镯》孙玉姣、《群英会》周瑜……封玉书惊讶于父亲竟演过这么多戏,那一帧帧被定格的画面,似乎是父亲在与他对话。回想过去,他们父子俩相处的日子实在太少,当他想和父亲好好说说话时,父亲已经中风失语了。
虽然没有看过父亲演的戏,封玉书倒是常看父亲排戏。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夏声戏校,“他坐在椅子上给演员排练,我就趴在高高的椅背上看,排到兴奋处,他猛地站起,我一下子失去平衡,从椅背上摔下来,伤得很重。”封玉书说,后来他也走上了艺术道路,在原南京军区歌舞团军乐队担任指挥,虽然父亲没有直接教过他,但他小时候常去剧场玩儿,听父亲说戏,分析角色、剧情,后来想想,其实都是潜移默化的结果。
封至模的最后三年是在南京度过的。
南京,是封玉书生活工作的地方,是封至模人生的终点站,“父亲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故乡,但他最终却葬在了南京”。封玉书讲起一件往事,父亲在南京身体偶有好转,非要去照相馆照一张相,当时他在外地演出,便由妻子周光仪陪同。封玉书说:“出门前父亲执意要拿一张报纸,妻子不解其意,照相时,父亲将报纸折好,露出报头,还特意叮嘱摄影师,一定要将‘陕西日报’四个字照出来,妻子这才明白父亲拿报纸的含义。”

扫码听戏
无论一个人生前多么辉煌,临走那一刻总是有些落寞的,何况离家千里之遥。封至模是戏剧界公认的“通才”,精通话剧、京剧、秦腔、舞美、音乐、表演,所写论著百万字,却没有一篇是写自己的。三年前,在主持人陈爱美的牵线促成下,封至模的最后一个工作单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封先生撰写了墓志铭。用封玉书的话讲,“这是来自公家的肯定,对父亲和他都是一个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