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败屡战,矢志不渝

屡败屡战,矢志不渝

封至模的一位密友曾说:“对于戏曲事业,至模是屡败屡战。”这里面并没有贬损的意思,而是说,封至模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辛苦,从1938到1949,这10余年间他不断地办剧社、办戏校,“夏声”、戏剧专修班、上林剧院、晓钟社、三意社……似乎永远不知疲倦。该有多么深沉的爱,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

1940年,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王捷三邀请封至模创办省戏剧专修班,这是当时西安唯一一所公办秦腔戏曲培训团体。所有办公费、事业费及教职工的工资均由教育厅拨给,封至模任主任,全盘负责。专修班培养了两期演员,其中文武小生胡文藻、花旦王景谋、青衣成怀学、须生粟成印等,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曾在专修班负责剧务的施葆璋老先生说:“当年招生不易,先后不过40名,但后来享誉艺坛者,竟有10多名,成才率不可谓不高。至模调教演员,确有过人之处,经他之手,总能出来像样儿的。”

正当封至模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省教育厅厅长易人,专修班面临困局,封至模不得已辞职。

离开专修班后,在好友、社会名流张凤翙、张锋伯、王捷三等人的支持下,封至模不惜变卖家产,筹集经费,于1944年冬创办上林剧院。封至模任院长,兼编剧、导演。他在《上林院刊》创刊号发表文章,阐明宗旨:“现在我们一些秦人看着秦腔的历史技术、地位、功能……不愿意任它淹没、遗失、流丧、自贬,而愿负担发挥光大的责任,联合组织了个上林剧院,尽我们的心力!”

封至模(左)与京剧演员“粉牡丹”邴少霞

此后三年间,封至模带领着这支秦腔队伍,巡回演出于咸阳、长安、蓝田、临潼、高陵、三原、户县等地,赢得了一批忠实拥趸。据说有卖腊羊肉的小贩,将“上林”青衣李紫茗的名字写在招牌上,以招徕买主。有时散了戏,一些经营小饭馆的,看到这些小演员,就请他们到饭馆吃夜宵。由于上林剧院长期在农村演出,露天台子,条件差、费嗓子,为了让学员有一个较安定的生活,“上林”与自乾县迁来西安的晓钟剧社合并。

合并后更名为西安私立晓钟剧校。封至模原想着进一步实施秦腔改革计划,结果事与愿违,人事宗派纷争,见解主张差异,大有“无可奈何”的况味。1948年底,封至模离开“晓钟”。

1949年初,封至模接受三意社的聘请,担任该社的社务督导,相当于今天的艺术总监。当时三意社面临全面崩溃的绝境,演出场地被国民党军队占做军火库,演出被迫停止,演员四处流落,社长苏育民一家生活困顿,靠在外接戏勉强度日。虽然之后军队陆续撤离,但剧社已债台高筑,成了一个烂摊子。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封至模来到三意社。他首先要求社长苏育民带头戒烟毒,号召全社成员自强自立,自己动手整修剧场,社员暂时不拿工资,每日开三顿饭。他靠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东挪西凑,甚至把母亲留下的首饰也变卖了,购置一批急需的行头、戏箱,又把晓钟社的几名演员请过来。两个月后,三意社重新对外演出,一个濒临死亡的剧社又复活了。直到今天,三意社在陕西的秦腔界依然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