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饿先生

不饿先生

王大典老先生是个有趣之人,以75岁高龄进京赶考,据说是中了某些乡绅子弟的激将法。放榜之日,得中正八品学正,虽然是个芝麻小官,又要远赴葭州(今陕北佳县)上任,可老先生性情爽直,觉得背井离乡算不上什么大事,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孙仁玉,“如果我走了,这孩子必因家境所迫而荒废学业,岂非我的过错吗?”老先生思来想去,罢了罢了,带他一起赴任吧。

孙仁玉随先生到葭州后,真真如鱼得水,学业大进。不成想一年之后接到家书,父亲病重。当他日夜兼程赶到家里时,父亲已经去世了。16岁的孙仁玉成了孤儿。埋葬了父亲,孙仁玉本想回葭州跟王先生继续读书,但看着后娘带着俩孩子,孤苦伶仃,实在于心不忍。只好留下来,一边种地,一边自学。日复一日的劳作,讨债者的打扰,常常让孙仁玉筋疲力尽,晚上上了床就不想动了,更何谈读书呢?孙仁玉为此心焦不已。后来终于想了个办法,每晚临睡前多喝水,到半夜人就憋醒了,如此过了十天半月,习惯成自然,读书到天明,接着下地干活。

半年后,西安府开考秀才,孙仁玉背着馍布袋,步行到三原应考。放榜之日,报录人登门报喜,孙仁玉高中当年临潼第一秀才。孙仁玉哭了,他没想到,自己荒废学业半年之久还能考中本县第一。他想起了故去的父母,想起了恩师……

到年底,县学岁考,孙仁玉又一举考取了廪生,终于成了吃公家粮的孙先生。雨金地界有一大户人家姓傅,人称傅家,户主傅万积是泾阳县安吴寡妇家的大总管。傅老先生有意在自家祠堂办私塾,苦于聘不到称心的先生,于是张贴告示公开聘师。一时应者如云,孙仁玉征得恩师王大典同意,也去应聘,其间从容应对,被聘为先生。仁玉当场作诗一首:

少年燃烛非夙愿,

只因途穷道生寒。

骄阳昼借下学海,

明灯夜伴上书山。

入私塾教书,生活自然有了保障,但最令孙仁玉欢喜的是,傅家藏书楼藏书万卷,经史子集无一不有,孙仁玉从此便一头扎进书海,常常因读书而忘记了吃饭。傅家老太太打趣说:我们家来了个“不饿先生”。

一晃三年过去了,王大典老先生从葭州回归故里,对仁玉的长进大为惊叹。他看着爱徒,说:“不错不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就是明儿死了,心也能放下了。”

1894年,84岁的王老先生作古了。孙仁玉跪在床前,泪如泉涌,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没有您老人家,哪有我孙仁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