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案”风云
第一次听说李桐轩的名字,并不是因为易俗社。
几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翻译家李赋宁的故事。李赋宁留学耶鲁时,有一回林语堂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李赋宁评价说:“他的英语写得很地道,但英语语音和语调却很不好。”那时林语堂早已闻名遐迩,中国人一般不会这么直接地评价人或事,尤其是某领域的权威,可见李赋宁是严谨之人,也是性情中人。文章中写到,李氏家族三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赋宁被誉为“中国的西方语言大师”,他的父亲李仪祉是当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奠基者,他的祖父就是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
李桐轩名良材,字桐轩,亦作同萱,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他20岁中秀才,后获贡生,28岁时被陕西提督学政选拔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两年后应陕西舆图馆之请,参加测绘各县地图。1902年,李桐轩与同县举人创办求友学堂,以普及乡村教育为己任。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路大抵如此,不是教书,便是做官。李桐轩的前路此时看起来十分清楚,就是做个教书先生,不问世事,他的两个儿子李约祉和李仪祉同年考上京师大学堂,一切似乎都很如意。但李桐轩生来不是“安分守己”的人,45岁时,他的人生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1905年,李桐轩主持地方志工作,在重修《蒲城县志》时,发现有一个叫王改名的“土匪”存在冤情,便力主为这位民间侠客恢复名誉,此提议遭到时任知县李体仁的强烈反对,认为李桐轩悖逆道德,不但否定了新修县志,并对他进行迫害。这件事使李桐轩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此时陕西大地上掀起了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反清活动,李桐轩率先加入同盟会,以蒲城县高等小学教习的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组织学生在街头演讲、演出,揭露清廷的腐败统治。这些活动引起了知县李体仁的惊恐,他写信给陕甘总督称:“中国祸患,将来不在外洋,而在萧墙之内”。矛盾日益激化,1908年9月底,蒲城县城关帝庙酬神演戏,教育分会组织学生上街演讲,劝导妇女放足,语涉革命、解放等内容。李体仁认为时机已到,下令解散教育分会,关闭学堂,全体学生只好暂住县城北关街关帝庙。10月16日,李体仁亲领差役200余人,手持武器,包围了关帝庙,逮捕学生40多名。李体仁连夜审讯,数十名学生遭受酷刑,其中一名学生受刑过重,被释放回家,不久身亡。

①李桐轩(右二)和夫人(左一)

②李桐轩(右三)与李仪祉(左二)
“蒲案”的消息很快传开,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进步人士纷纷抗议,不少学堂罢课以示声援。当时刚刚从京师大学堂毕业的李约祉、李仪祉等人,联络陕籍在京官员及进步人士30余人,具本参劾李体仁。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将李体仁革职,恢复蒲城教育分会,赔偿学堂损失,安抚受害师生。
“蒲案”对李桐轩的一生影响至深,坚定了他通过戏剧警醒民众的信念。他教导两个儿子:“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于愚弱最可耻。”他相信,在一众同道的努力下,“唯华人兮神明胄,不可奴兮不可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