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雨金

魂归雨金

那个写《柜中缘》的先生走了!

孙仁玉猝然辞世,震动社会各界。杨虎城将军送来挽幛,上书“令名不朽”;梅兰芳送来挽幛“广陵绝响”;辛亥革命元老,陕西省首任都督张凤翙撰写挽词,“先生骑鹤去,遗韵在人间。薄俗虽难易,悲歌自可传……”;孙仁玉的同窗好友,陕西省通志馆编修冯孝伯题写的挽词饱含深情,概括了孙仁玉的一生,“……君不富求,亦不贵詟,民十一鸣,懦懦咋舌,编剧掌教,又刊志书,形神交痗,椓我鸿儒,何彭何殇,没贵有传,遗篇播世,趾美零川。”

8月26日公葬日,天色阴沉,一大早,长长的送葬队伍由许士庙街出发,经二府街、北大街,过南门,向小雁塔以南的沙江村墓地缓缓行进,沿途不断有人加入送葬队伍,更有字号商铺设祭桌于门首。在众多的路祭者中,好些人尚不知孙先生名讳,只知道今日祭奠的是易俗社写《柜中缘》《三回头》的老先生。11月,孙仁玉百日祭之期,在易俗社剧场举行追悼大会,会后,演出孙先生遗作六部,为《柜中缘》《三回头》《看女》《凤凰岭》《杀宫煤山》《杀妲己》。

1934年11月27日,孙仁玉先生追悼大会会场

此后,徐氏夫人有一晚梦见先生,面含愠色,似在埋怨她。她想起先生病重时曾对她说:“我走以后,把我送回雨金镇,和两位老人埋在一起,活着的时候离别太早,但愿泉下以尽孝道。”徐氏内疚不已,遂与易俗社的相关负责人商量,筹备将孙仁玉灵柩迁回故里。在农历年到来之前,孙仁玉终于回家了,南屯渡口挤满了接灵的人群,当年,他们就是在这里迎接孙举人荣归。同样的乐声鞭炮声,没有哭泣,乡亲们知道,孙先生魂归雨金侍奉于父母膝下,他该是欣慰的。

孙仁玉在遗嘱中将毕生文稿托予徐氏,在他去世后的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西安,徐氏携带一箱手稿回到雨金镇孙家故居,当时身边只有二儿子炳书和儿媳。时局越来越乱,徐氏担心贼匪将文稿当作财物抢走,便把箱子转移到孙仁玉妹妹家中,总算熬过了战乱。解放战争中,胡宗南军队驻社骚扰,那些兵痞子翻箱倒柜搜寻财物,搜不出就拿剧本撒气,不是撕毁,就是扔掉,致使许多缮写本遗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俗社派人去雨金寻找先生遗稿,其时徐氏夫人已逝,只带回来几十本。再后来,“文化大革命”横扫“四旧”,很多手稿、文献资料就此绝迹。

(本章图片由孙永宽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