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雨农
陈雨农是易俗社的教练。过去传统的戏班子是没有专职教练的,只有班主,班主身兼多职,基本上就是包办一切的大家长。易俗社是新型艺术团体,职责分明,在创办初期,就聘请了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秦腔艺人做教练,即导演。而陈雨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能够舍弃自己领导的戏班,加盟易俗社,与孙仁玉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还是1895年,戏班子“魁盛班”在临潼一带演得正红火。傅家老太太过80大寿,便请来“魁盛班”在家门口搭台子唱戏。孙仁玉是傅家的私塾先生,自然要好好地看几场,况且他对秦腔一直很感兴趣,他想起小时候在村头看戏、学戏,要不是四爷拦着,恐怕如今他也是台子上的一员了。台上正在演出传统折子戏《走雪》,很快,孙仁玉被一位旦角的表演吸引住了,这旦娃不过十四五岁,虽然身段稍显稚嫩,却朴实自然,反倒衬托出闺阁女子的娇态可掬。演罢,傅家设宴招待,席间免不了对刚才的演出作些评点,孙仁玉说起戏里的曹玉莲,才知扮演者叫德娃。坐在邻桌的德娃凑过来,请孙先生指教,孙仁玉说,要演好剧中的人物,需用心揣摩她的身世、处境,还有性情的变化和前后连贯。德娃听得入迷,对这位孙先生钦佩不已。
忙罢过后,“魁盛班”搬到了雨金镇东关。德娃便常常到孙仁玉那里听他讲书。有一次,德娃说:“先生,我不喜欢现在的名字,您帮我起一个吧。”孙仁玉问:“你的学名叫什么?”德娃说:“我姓陈,大名嘉训,这名字听着怪古板的。”孙仁玉想了想,说:“叫雨农怎么样?让你的戏像春雨滋润禾苗一样,去滋润农人的心吧。”德娃高兴极了,“雨农,陈雨农!好!我喜欢这个名字。”
孙仁玉看着雨农开心的样子,感慨万千。想当年,恩师王大典给自己赐名“仁玉”,如今,他也能为别人取名了。
1912年,陈雨农解散自己的玉庆班,加盟易俗社,还带来了戏班的所有家当。这一举动在行内炸开了锅,只有孙仁玉知道,百川归海,陈雨农这条河流迟早要汇入易俗社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