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训词,一片婆心

两篇训词,一片婆心

高培支留有两篇“训词”,是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一篇作于1919年,第三届学生毕业;一篇作于1929年,第七届学生毕业。两篇“训词”相隔10年,但所表达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即“抱定宗旨,改良社会,提高人格,移风易俗”。

高培支说,学生毕业,老师理应高兴,但他却有一丝隐忧。最初两届毕业生,合计百余人,至1919年在社者,仅有36人。而这36人中,有嗓子坏了的;有身患疾病的;更有“不能易俗反被俗易”,失了操守的,人数几乎占半。究其原因,高培支认为,是学生“智育发达太早,藐视体育、德育之故也”。因为藐视体育德育,所以“只求一时之快,而不顾其后”;所以“戕害身体,公然为之而不惧”;所以“从此正人先生日益远,流氓地痞日益亲”。让他担心的是,第三届毕业30人,第七届毕业15人,有几人能抵抗流俗,不被淘汰?

1917年12月5日《夺锦楼》戏报

“49级”演员张咏华和陈妙华演出《夺锦楼》

易俗社虽以移风易俗为宗旨,但实含有一种救济贫民子弟的性质。学生入社之初,多衣衫褴褛,形容憔悴,经几年学习演出,居然置田置产,成家立业。这是谁的功劳呢?学生未毕业之前,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文具、书籍,皆由社里承担;除工作外,月半月终,根据表现给予奖励,每有新剧演出,还会额外奖励。而毕业后,个人生活用品需自备,还要与先生们分担社务工作,社里有盈余,方能分配利润。因此,有的学生觉得,毕业不如不毕业。高培支在“训词”中说,对待成人与对待小孩自然不同,当更加严格,他要求学生时时刻刻恪守“勤俭洁整”四字社训,“勿口是心非,勿面从而后言,勿自视太高,或恃才以凌人;勿自视太卑,竟与下流为伍。对先毕业者,当视之如兄;对未毕业者,当视之如弟……”时人评价,两篇训词“体贴入微,训诫纂详;一片婆心,跃然纸上”。

高培支为教育用尽办法,甚至一度想以佛教感染学生。戏剧家欧阳予倩在1931年出版的《予倩论剧》中,提到高培支教学生念佛的事情。当时冯玉祥以基督教治军,高培支受到启发,想以佛教治学。他每天早晨五时齐集社员和学生,念佛十声,再整队训话、唱歌,风雨无阻,日以为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培支担任副社长。他年近古稀,依旧是严厉而面冷,学生们怕他,也敬他。易俗社第一期学生、唱老旦的贾明易当时50多岁了,远远看见高先生过来,低头垂手侍立,毕恭毕敬,等高先生过去才敢走开。高培支房中有个铜铃,学生在院内练功,他隔着玻璃看,谁不好好练,他就摇一下铜铃,出去便是一顿训斥。他常说:“不枉为易俗社学生,不白费诸先生之心血,予亦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