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初创

易俗初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以戏曲启迪民智的种子在孙仁玉心中扎下了根,只需阳光雨露便会破土而出。现在,时机终于成熟了。在辛亥革命的感召下,全国知识分子掀起了文艺改良运动的热潮,身在西安的孙仁玉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动着,此时,他遇到了李桐轩。

李桐轩比孙仁玉大13岁。1912年,民国政府领导下的陕西都督府成立修史局,李桐轩任总编纂,孙仁玉任修纂,主要工作是编纂革命史志。其时,孙仁玉在省一中、省女子师范担任史地教员,修纂是兼职,也是兴趣所在。他和李桐轩同为同盟会会员,志同道合,在修史之余,常探讨“改良社会事”,认为“人民知识闭塞,国家无进步之希望”,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普及教育。据民国二十年刊印的《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记载,一次孙李二人谈及普及教育之事,孙仁玉提出“拟组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改造新社会”,李桐轩说:“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志向。”遂由孙仁玉草拟章程,李桐轩修订,初定社名为“易俗伶学社”。

孙仁玉在《易俗伶学社缘起简章》中阐明了办社的初衷:

同人忧之,急谋教育之普及。以为学堂仅及于青年,而不及于老壮;报章仅及于识字者,而不及于不识字者;演说仅及于邑聚少数之人,而不及于多数。声满天下,遍达于妇孺之耳鼓眼帘,而有兴致、有趣味,印诸脑海最深者,其惟戏剧乎。戏剧之于社会,为施教育之天然机关……

1914年元月1日,易俗社全体合影,第二排左八为孙仁玉先生

1912年8月13日,易俗伶学社在省议会礼堂举行成立大会,孙仁玉被选为评议兼编辑。易俗社成立初期,既无经费又无活动场所,孙仁玉四处奔波,在“日新成”商号借银700两,作为开办费,又在土地庙十字租房一院,为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