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雨楼

待雨楼

待雨楼是范紫东一家在西安的住所,从1937年建成到1955年被西安市政府征用,待雨楼只存在了18年。18年白云苍狗,范紫东想为家人“买”一处安定,但终究抵不过世事沧桑,待雨楼建好不过三个月,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他不得不携家人暂避乾县老家,再回来时,已是八年之后。

数十年来笑处裈,今朝紫燕语温存。

墙连明代秦藩府,路达通衢后宰门。

台上客来宜啜茗,楼中酒熟共开樽。

名原在眼瞻龙首,不学荆公慕谢墩。

这首诗是范紫东为待雨楼落成而作,可以想见他当时的愉悦心情。1937年3月,正值初春,范紫东用他的全部积蓄和易俗社的资助,在西安后宰门买了一块地,始建住宅。那是模仿戏台建成的一座四合院落,占地五间一亩左右,共两进大房,中间两对面八间厦房,上房为鞍鞯房一座,有楼三间,仿古门窗,毗邻厦房设一月亮门,院内有树有花,有石桌,围以石鼓,布局雅致,古色古香。竣工之后,正当农忙结束,天旱无雨,秋禾难以下种,范紫东深知稼穑之艰,遂将上房的三间楼房取名“待雨楼”,“盖连年常望雨也”,又作对联:三十年前曾学稼,六旬而后始营巢。

范紫东曾与人说,“织机之声、读书之声、小儿哭声”实为幸福和睦家庭之三声。年近60的范紫东在待雨楼享此乐趣。范紫东的二女儿范文娥就是在待雨楼出生,她回忆,“待雨楼经常有客人来,有易俗社的先生们,也有外面来拜访的,父亲和客人在上房喝茶说话,一会儿高谈阔论,一会儿低声细语,一会儿朗声大笑。母亲此时便到厨房炒几个菜,送上去供他们下酒。有时乾县老家来人了,父亲还要留他们住几天。”

范文娥清楚地记得,父亲有天回来,给他们买了几只鸭娃儿,黄绒毛,红扁嘴,走起来一摇一摆,特别可爱。“那些天,除了吃饭睡觉,我们兄弟姐妹就逗鸭娃儿,庭院里充满欢声笑语,父亲总是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玩。谁知好景不长,有天早上,我发现鸭娃儿少了一只,第二天又少了两只,遍寻不见,只发现几片鸭毛,问父亲,父亲说,恐怕是让黄鼠狼叼去了。我们急得大哭,父亲哄我们说,好了好了,鸭娃走了,咱们念一段‘祭文’,送他们上天吧。父亲略一沉吟,随口道来:嘴扁扁,脚片片,走路不能上坎坎,可怜你的命短短,给你洒上泪点点。一连几天,我们在院子里念这首《祭鸭》诗,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

①范紫东水墨画

②范紫东“凤山之监”印考手迹(图片由范紫东研究会提供)

易俗社的学员也会来待雨楼排练,哪里唱得不好,身形脚步不对,范紫东就指出来,有时也亲自示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来西安演出期间,曾到待雨楼拜会范紫东。荀先生衣着讲究,谈笑风生,引来不少人追看。送走荀慧生,范紫东半开玩笑地说:“见他容易,晚上一起去群众堂看他的戏,他还得给咱倒茶呢!”

1955年,西安市政府筹建中心医院,地址选在西五路和后宰门之间,待雨楼在拆迁范围内。仅仅存在了18年的西安范宅,从此没有了踪迹。而在待雨楼将拆的前一年(1954年),范紫东已先它而去,与它落成的日子一样,也是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