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骊山风月好,青梅煮酒话短长——孙仁玉往事

最是骊山风月好,青梅煮酒话短长——孙仁玉往事

许翠莲来好羞惭,悔不该在门外做针线。相公进门有人见,难免得背后说闲言。又说长来又道短,谁能与我辩屈冤。这才是手不逗红红自染,蚕作茧儿自己拴。无奈了我把相公怨……

孙仁玉(1873—1934)陕西临潼雨金镇人,秦腔剧作家、易俗社创始人

这是《柜中缘》的经典唱段。一句“许翠莲来好羞惭”,穿越岁月长河,历久而弥新,正如许翠莲手中的线,串起一代代伶人与观众的情缘。王天民、肖若兰、全巧民……他们因许翠莲为观众熟知,在舞台上大放异彩。1934年8月,《柜中缘》的作者孙仁玉与世长辞,在先生弥留之际,人称“西京梅兰芳”的王天民坐在先生床前,泣不成声,“孙先生,是您的戏唱红了我啊!”

《柜中缘》创作于1915年,如今一百多年过去,这部戏仍盛演不衰,并由秦腔发端,开枝散叶,京剧、评剧、川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各个剧种的舞台上都活跃着一个许翠莲。这就是经典,有着穿越时空的魔力。

2019年5月8日,因为写这部书的缘故,我去拜访孙仁玉先生的嫡孙孙永宽,老人家78岁了,谈起祖父的往事依然激动不已。他取出珍藏的部分剧作手稿,颤颤巍巍翻开给我看,“这是《柜中缘》,这是《看女》,这是《秋莲传》,这是《白云阁》……”手稿打上了时光的烙印,纸张泛黄、变脆,但字迹清晰可辨,蝇头小楷,俊逸清朗。《柜中缘》只有薄薄的十几页,老先生说,这些手稿传下来不容易,“文革”中红卫兵抄家,他们将《柜中缘》的手稿藏在孙仁玉长孙孙永健的枕头里,“因为我大哥患有肺结核,谁也不愿进一个病人的卧室,更别说翻他的枕头了,若不是如此,就这十几页,估计也保存不下来呀!”谈及此,老人唏嘘不已。

扫码听戏

好在,“许翠莲来好羞惭”这段戏文没有被损毁,我得以一观它的原貌。最初孙仁玉写的是,“哎,好晦气也……恨我年轻少点检”,之后又将这行圈去,改为“哎,好羞惭也……不该在门前做针线”,便是我们今天听到的版本,以后多年虽然个别字句有改动,但基本遵循孙仁玉的原稿。翻看这些斑驳的手稿,很多处都经过圈划修改,边框内写不下了,便在框外用细密的小楷写就,一字字,一行行,一丝不苟。孙仁玉是易俗社最高产的编剧,孙先生一生到底写了多少部剧本?据考证,有文字记载的剧目共177个,其中本戏36个,最近又有5部被发现,其他遗失的无法计数。这么算下来,平均每年写8部戏。孙先生的戏剧创作之路是和易俗社的创立同时起步的,他在教书育人,管理社里事务的同时,笔耕不辍,一直写到了生命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