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部戏
1933年,孙仁玉60岁,他有一个宏伟的构想,写一部反映中国历史朝代兴亡的多本系列戏。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只是前些年战事不断,大灾小难接踵而至,易俗社的运营也总是磕磕绊绊,使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现在,他觉得不能再等了。
从哪个朝代开始写起呢?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君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史称“商汤革命”。孙仁玉决定,就从“商汤革命”写起,将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事件、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融进系列作品中,在不远的将来,他将和易俗社一起,带着这部作品巡演全国各地。整整一个月,孙仁玉终日伏案,冥思苦想,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危机正悄悄向他逼近。他的精力大不如前,常常头晕目眩,妻子劝他歇一歇别写了,他不听,实在扛不住了就歇个一日半日,接着再写,一出大本戏,一个多月就完成了。他舒了口气,这才感到心力交瘁,他总觉得是人老了,60岁了,怎么能和40岁的年纪相比呢?精力不济是正常现象,缓一缓就好了。在家休息了几天,他忍不住又去了社里,和教练长陈雨农商量排《商汤革命》的事。3月,《商汤革命》首演。
4月,孙仁玉自觉身体恢复,便开始系列戏的第二部《武王革命》的创作,有了第一部的基础,这一部写得格外顺畅,有时笔头赶不上脑子,唱词对白一句赶一句,字却要一个一个写,好在他多年练就一笔规整的蝇头小楷,只是写得比以前慢了。他想起从前常常为自己不会写大字而遗憾,一有空就让小女儿妙婉把水和黄土搅匀,盛在一只碗里,他用笔蘸了,在院内的方砖上练大字。现在再也没有那个空闲和精力了。5月初,剧本完成,社里马上投入排练,历史剧场面大角色多,便由甲乙两班学生联合排演。陈雨农看孙仁玉两个月拿出了两台大戏,担心他的身体,思忖着必须强制让先生搁笔,于是说:“孙先生,这个戏我还吃不准,你得把手头的事放下,就坐在我旁边看我排戏,我也好随时请教。”经过一个月的排练,《武王革命》拉开大幕,两部历史大戏接连上演,观者如潮。孙仁玉写“革命”,为的是明史鉴今,不少台词在当时是冒着风险的,正如演员康顿易所说:“孙先生胆大得很呀,我演戏说那些话时,看见台下那些穿黄呢子的(指军人),我都替先生担心呢!”
前两部的成功,让孙仁玉更坚定了把“革命”写下去的构想,7月上旬,他着手创作第三部《秦王革命》,没想到刚刚起笔不久,他便晕倒在了书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