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代”为秦腔灌制唱片

“上海百代”为秦腔灌制唱片

1934年春,在封至模回到家乡整整10年之后,他重游了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此行有两个任务:为易俗社露天剧场联系放映影片,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接洽灌制唱片事宜。当然,他非常乐意借此机会,了解全国戏曲发展最前沿的信息。

在北平,封至模住在好友王文源家里。王文源是京剧须生演员,与荀慧生同科班,他带封至模观摩了北平正在上演的一些戏曲新流派表演,还参观了书画展。在上海,见到了老朋友、电影人周伯勋,他们每天观剧看展,到摄影厂了解电影的拍摄情况,参观电影演员陈玉梅的拍片现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学习,封至模深深感到,艺术行业发展太快了,必须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和成果,充实自己,才不至于落伍,由此更坚定了他对秦腔进行改革的决心。他认为“秦腔素标激越之调,盛行西北,历久而不衰替,然以避处一隅,未遍国人耳目,浸习日久,遂未能推重于时”。

要弘扬秦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必须重视宣传,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秦腔,从而喜欢秦腔。早在1928年,封至模联络郑竹逸、崔孟博、武少文等人主持出版《小言》两日刊。这是陕西首家以戏剧评论为主要内容的刊物,创刊号由《新秦日报》附送,从第二期开始,由西安建筑社发行。油光纸八开单页印刷,设置有文艺、戏剧、琐闻、街谈巷议、科学常识等栏目,限于印刷条件,一些名演员的照片先用晒图纸晒出,再手工剪贴。之后版式改为横排,白报纸两面印刷,这在当时西安出版界是首创。新闻界人士孟园梧曾有《赠封子至模并祝〈小言〉出刊》一诗,诗云:《小言》意深远,封子笔如椽。素志宏秦音,事业千秋传。

1932年,西安《新秦日报》举办“菊部春秋”秦腔演员评比,封至模亲自撰文推介。易俗社王天民名列第一,正俗社李正敏第二,并获“秦腔正宗”美誉。之后,在封至模的策划下,报纸推出《王天民专号》《马平民专号》,一时间成为热议话题。

现在我们听到的民国时期秦腔艺人的录音资料,正是封至模促成录制的。1934到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两次来西安为易俗社灌制唱片,封至模撰写片头并担任播报员,共灌制了陈雨农、赵杰民、党甘亭、刘迪民、王天民、耿善民、王月华、李可易等名演员的30余张唱片,包括《断桥》《五典坡》《走雪》《庚娘传》等经典唱段,为秦腔保留了最早最珍贵的声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