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写时装戏

首写时装戏

孙仁玉为易俗社写的第一部戏是《新女子顶嘴》,这是秦腔的首部时装戏,提倡女子放足。戏中描写一个农村少女,受到新思想的影响,抗议父母的缠足之命,由此引起一场家庭冲突。1913年元旦,易俗社在城隍庙戏楼举行首场公演,盛况空前。孙仁玉亲上舞台讲演:

既是女子,何有新旧之分?要知旧和新相去甚远,书上“人唯求旧”那句话,就觉着不大稳妥。旧日那女子也和她妈顶嘴呢,不过是嫌不给她买粉、买花。这“旧”字可作“黑暗”二字解。如今这个新女子则不然,人既新了,顶嘴都和那旧女子不一样,她顶的是,她妈和那个老顽固先生说放脚不对。这“新”字可作“文明”讲。

当易俗社的第一班学生列队走进会场,军乐队演奏进行曲,全场轰动。这些戏娃子身穿一色制服,胸前佩戴社徽,仪容整齐,大家哪见过这样崭新面貌的唱戏的,西安的哪个旧戏班又有过这样的待遇呢!首场演出震动政界,陕西都督张凤翙令教育司一年内每月拨银300两,予以补助,社会各界捐银者络绎不绝。

易俗社的运转慢慢走上正轨,孙仁玉便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编新剧上,因为同时在学校教书的缘故,他的很多戏都是在路上构思的。孙仁玉的女儿孙明回忆:“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吃点早饭,带上馍,提上镜镜灯(四面玻璃,中间一小方形菜油壶的灯),步行到学校上课。走在路上,脑子还不休息,构思新戏的主题、情节、唱词等,因为太过专注,往往不自觉地比比画画,嘴里小声唱着、说着,想到高兴处便独自发笑,有时又满脸怒容,引得路人常好奇地看他,以为他神经不正常。后来知道这是写《柜中缘》《三回头》的编剧,大家便见怪不怪了。上完课从学校回来,父亲仍是边走边想,曾多次走过家门而不觉,直到被前面的庙宇挡住去路,才猛然回过神来。”

寒冷的冬夜,孙仁玉在炕上放一小方桌,点上菜油灯,就这样不停地写呀,看呀,他有高度近视,眼睛几乎贴在纸上书上。墨冻了,放在炕上暖一暖;笔冻了,用嘴哈哈气;手冷了,搓一搓。

易俗社的宗旨是“移风易俗”,孙仁玉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风俗习惯,编写社会剧和家庭剧,他在省女子师范教书,深感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平等,《新女子顶嘴》便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孕育而生。1915年,他在《秋莲传》的开场白中,明确提出“生男勿喜女勿忧,有时英雄出女流”。在易俗社成立的第一年,孙仁玉就写出了十多部戏,每月都有他的新戏上演。在1929年出版的《陕西易俗社第二次报告书》中,这样评价孙仁玉:

孙仁玉对社,异常热心,每遇棘手事件,各方奔走,委曲求全,为吾社最重要职员之一,而且编辑戏曲,始终不懈,脚本之多,允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