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场艺术走向剧场艺术
1922年5月11日,《新秦日报》刊登《复汉图》(三本)演出广告:
编花殿,启花庭,坐花辇,进花宫,上花树,挑花担,绣花女,窗内看,打花伞,跑花马,逐花鹿,山树下,各飞鸟,周围绕,古妆女,凤缥缈,鲸鳄鱼,蟹龟蜗,有龟蚌,有龙虾,各海怪,站一圈,大转台,真奇观。
民国初期,西安坊间流行“易俗社没钱了就转,三意社没钱了就烧”,指的是易俗社如果上座率差,就要通过转台吸引观众,三意社上座率差就演《火烧葫芦峪》,足见舞台布景、转台、机关、道具等在戏曲票房收入中的地位。这种现象正印证了封至模所忧心的“八不合之古式舞台,硬插入些六不像之纸扎画片,使演者无法做演”。观众的猎奇心理越来越重,一般的机关布景没了吸引力,于是舞台造景越造越奇,演员的表演倒在其次了,演员在无台词时可转身“饮场”,与检场人员说笑,甚至抽烟喝酒。观众来剧场看的是戏,如今却远离了戏曲的原貌。
旧时的秦腔舞台是比较杂乱的,尤其江湖班社,往往是观众在台下看戏,演职人员及闲杂人等在台上看戏,上下场及文武场面的背后都站满了人,破坏了舞台效果。从露天演出进入剧场后,查票的、看坐的、茶役、小贩来来去去,看客不胜其扰;叫卖声、呼喊声、谈笑声,此起彼伏;搬挪桌凳、磕碰茶壶、大吸纸烟,种种陋习,污染了剧场氛围。
封至模的革新是使秦腔由广场艺术向剧场艺术转变。他对舞台进行整顿,规定台上除登场角色外,其他闲人一律不准登场,取消舞台检场制度,保证了剧情的完整性;剧本方面,取消上场引子下场诗这一俗套,严谨了戏剧结构,使观众一开始就进入剧情之中;他用纸板绘制成图案,把上场门和下场门装饰起来,并以绿纱将文武场面隔挡,一定程度上净化、美化了舞台。
1933年夏,封至模主持翻建易俗社剧场,借鉴京沪剧场的先进设施,改楼座为二层,地面有平缓的坡度,改长凳为靠椅,安置电灯、电扇,使视线适宜,空气流通。各界名流捐赠的牌匾悬挂四周,台楣上装置五色玻璃,内设五彩花灯,华丽不失典雅。在剧场管理方面,服务人员统一服装,礼貌待人,禁止喧哗;池座先期售票,对号入座,杜绝小贩往来叫卖;开演后剧场灯光减弱,文武场一律隐蔽两侧,增加大幕,舞台“出将”“入相”装饰美观别致。
对于剧目的演出时长,封至模也做了调整。西安的剧场平均6点开戏,晚11点散戏,足足5个钟头,加之经常开戏不准时,从看客预先进场占座,到戏散回家,前后至少6个钟头,耗时太久。封至模感叹,难怪看戏者不甚踊跃。他以为最好每场以三个半小时为限,准时开戏,先期售票,对号入座。如此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易俗社秦腔名家张咏华如今快80岁了,她仍清楚地记得封至模对舞台的要求:
化妆尽美化,服饰标准化。
舞台干净化,后台秩序化。
看戏文明化,剧场安静化。
环境优美化,管理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