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娃领个馍”

“给娃领个馍”

对“49级”的老艺术家来说,考入易俗社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70年前考场上的一幕幕画面和细节,随着岁月的流逝反而更加清晰。老人家记忆的盒子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

张咏华说,那是她第一次走进易俗社的大门,院里栽了各种花草树木,她记得有无花果、夹竹桃、海棠,像个小花园。主考场设在评议室,考生都在院子里等着,她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突然听到有人叫:“张咏娥(作者注:张咏华原名),进来!”

考官一字排开,坐在桌后。几位先生是:高培支、李约祉、冯杰三、封至模、孟天行、米钟华、王蔼民、杨令俗、刘建中。冯杰三问:“娃,你唱啥?”张咏华说:“断桥。”在外面她还有些害怕,进来反而不怕了。唱了四句,先生问:“还有吗?”张咏华说:“没了。”冯杰三走到跟前,将张咏华的头发向上拢了拢,双手在两鬓将眉一提,又拍拍她的肩膀,检查了胳膊、腿部的骨骼,笑着说:“这娃还长了个美人肩。”又说,“看来娃没吃过饱饭,人瘦个子小,还没长开呢。”冯杰三让她回去准备长唱段,再复考一次。

张咏华回去学唱了一段《三回头》。复试时她坦然多了,唱罢,考官们都说,好着呢。冯先生对新生部主任孟天行说:“收上,登记张咏娥入册。”又对小姑娘说:“娃呀,去领个馍。”

张咏华就这样成为易俗社第十四期学生。“当时我9岁,怕人家嫌我年龄小,就多报了一岁,这才蒙混过关。”张咏华笑着说:“此事我多年不敢坦白,等后来取得了一些成绩才交代的。”

相比张咏华,任慧中进社比较简单。小时候父母经常带他到易俗社看戏,时间长了就认识了一些老演员,“像王天民、王秉中这些艺术家都认识我母亲,易俗社招生,在当时的评议室,我见到了高社长、孟天行、谢迈千等老师。孟主任让人引了一句‘狂风吹动了长江浪’,这是《黄鹤楼》周瑜的唱段,我一听会唱,就顺着他那个调唱上去了。”任慧中说,他刚唱完,就听见孟主任给旁边的工作人员交代,给厨房说一下,给娃领个馍。

“‘领个馍’这三个字很重要,说明考试及格了,可以留下。当时是领了五个馍,三个苞谷面馍,两个白馍。”任慧中至今都记得。

全巧民入社是车裕民先生作的保。“我小时候淘气得很,不爱上学,成绩也不好,老师就给我妈建议,让我去考艺术团体。车先生引荐我去易俗社,没想到去的当天就被录取了。”全巧民觉得,她和易俗社冥冥中有一种缘分。当时她一心想去西北文艺工作团(作者注:陕西省歌舞剧院前身),可母亲觉得部队生活艰苦,不让她去。她就选择了易俗社。

全巧民说:“提起车裕民先生,真挺神的。我和陈妙华、张咏华三人进易俗社都是车先生作保,毕业时我们仨也是49级的前三名,车先生可谓我们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