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听父亲讲故事
李桐轩的次子李仪祉是我国著名水利学家,担任过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教育厅厅长、西北大学校长。他曾写过一本薄薄的册子,名《南园忆胜》,是为追念父辈先德而作。
李家世代居住在蒲城富原村,先在北园,以农为业,后因李仲特、李桐轩兄弟求学,搬至南园。李仪祉回忆,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忙完一天农活,晚上围在一起听父亲讲故事。李桐轩对孩子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重视品德教育,“趋庭之礼,洒扫之仪,极细微曲折处,亦必留意”。他交友甚多,来往之间,常常会对晚辈指出某位朋友的优点,甚至村夫农妇,只要有一技之长,或者品行端正,就对子弟称颂,让他们学习。

李约祉夫妇(左)和李仪祉夫妇
李桐轩淡泊功名,信奉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训言,平日里看医书,收集奇方,常说极贱之物,有时可获大用,极微之事,有时可以收大功,不可忽视。他说,为文之道,在不说多余话,涉世之道,在不做多余事。李仪祉自幼随祖母长大,年已弱冠,结婚一年有余,还嫌幼稚,长辈们难免操心。李仪祉还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被父亲看到了,在文末作批:各尽各心,各行各道。亲唯知慈,子自尽孝。翁姑宜聋,古人垂教。儿女闺房,不管为妙。
约祉、仪祉兄弟同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启程前,李桐轩购纸烟一打,对兄弟俩说:“这东西我平日讨厌,也不赞成你们吸烟,但长途跋涉,店房污秽,稍微吸一点,可以避瘴气。”李仪祉入学后,写信给家里说,学堂饮食丰盛,却受到父亲责备。李桐轩在信里责问:“你千里求学,难道是为了吃喝吗?”李仪祉有点委屈,其实是因为家里贫穷,才会有此感受,他省同学还敲桌子谩骂,嫌饭食不好呢。李桐轩作诗鼓励兄弟俩:“男子立身戒自轻,要知科第非功名。英雄事业一念定,再休大梦度浮生。”
长子李约祉在父亲影响下,也走上了戏剧教育与创作的道路,先后担任易俗社社长、评议长、教务主任、编辑主任等职。尤其在汉口分社担任社长时,常为演出操劳,学生离开家乡不好管教,更有不安分之徒损毁剧社名誉,压力之大让他常暗自垂泪。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回忆,1921年,他带领南通伶工学社在汉口演出时,曾和李约祉多次会面交谈,认为“他是个坚忍能干的人,近年以来虽饱经变故可他还是在干着”。李约祉为易俗社编写了二十多部戏,其中《庚娘传》《韩宝英》还在上演。时人评论他的戏,“所编多笃于伦常之作,情辞恳切,令人感泣”。

李氏兄弟

李仪祉著作
李仪祉曾赴德国留学多年,专攻水利,回陕后修建泾惠、渭惠等灌溉渠,被誉为“当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奠基者”。但在闲暇之时,他的爱好却是写秦腔剧本,《卢采英救夫记》《复成桥》《李寄斩蛇记》均流传下来。易俗社剧作家孙仁玉评说李仪祉的戏,“游学欧洲,见识广,所编戏融合中西,提醒青年处甚多。”《卢采英救夫记》便是借用西班牙的一个故事,抨击地方势力勾结官员,欺凌百姓。李仪祉以科学家的身份进行写作,自有一番独到见解,虽然作品不及父兄丰富,数量也不多,但却是难得的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