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登台

第一次登台

“49级”能出来这么多优秀演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批名师。当时配备的教练水平过硬,行当齐整,有:刘毓中、王天民、李可易、田少易、鲁义民、杨实易、路习易、刘建中、杨令俗、宋上华、凌光民等,可谓名师云集。

从入学到第一次登台,三个月的时间,“49级”排练了10多个折子戏。为了使每个学生多学些剧目,每折戏都实行一角多人和一人数戏的方法。如《花亭相会》,张梅英一角有五六个女生学,高文举一角也有五六个男生学,这样就有了比较,看谁“小荷初露”。1949年底,社里决定举行一场演出,检验“49级”学员的阶段性强化学习成果,在众多节目中,抽出6个折子戏,带妆展演,但不售票,属于内部演出。

张咏华被选中演《花亭相会》的张梅英,她既兴奋又紧张。试装的时候,由于她个子小,裤子一提,到脖子上了,袄衫一穿如同旗袍。老师们都笑了,“让衣服把娃穿不见了,这还能唱戏,不行,得重想办法。”冯杰三老师是设计戏装的高手,他叫来绣匠陈振汉师傅,取来印花布,设计样式、花边、配搭等,裁剪制作,很快戏装做好了。张咏华一穿,正合适,活脱脱一个小丫鬟。

孙莉群扮演石矶娘娘

张咏华《木兰从军》

初登舞台,效果尚可。张咏华说:“虽是内部演出,但台下观众不少,有易俗社的教练、职员、学长,还有友好单位、家属代表等等,大家对我们这帮小孩子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表示满意。我们出师了,有几位同学表现优异,还‘内红’了呢。”

全巧民的开蒙戏是《藏舟》,那个时候花旦演员一般都拿《小姑贤》等戏开蒙,田少易先生给她选了《藏舟》,起点是很高的。全巧民回忆,第一次上台演《藏舟》,上场一个碰头彩,就吓得她把船板子扔到了台上,“田先生上来把我从舞台上领下去,给我说不要害怕,他又上场给观众解释:娃第一次上台,多谅解。后来田先生离开了易俗社,我永远记得他对我说的话:不要害怕。”

“武花脸”张宁中的第一出戏是《芦花荡》,他和任慧中一起演。“这是个动作戏,词不多,特别注重腿上功夫。老师扳腿拉筋的时候,多疼我都能忍受,这样就快一点。有时睡着觉还在那劈叉呢,醒来腿都麻得起不来了。”张宁中说,当时的训练办法是一边学,一边排,三个月就演出,“我觉得这种方式好,当时易俗社是两班同时演出,今儿演啥戏,先把小学生的戏放到前头演,权当暖场呢。”

孙莉群第一次登台的时候,还是在新民社。启蒙老师叫王辅振,是个男旦演员,在西关很有名,扮相也好。她的开蒙戏是《杨氏婢》,那时不像现在,排熟练了再上去演,只要师父教会就上了。孙莉群记得,那是1951年,她11岁。上台前师父说:“我娃第一次演,胆子要大。”化妆时一群人围着她,把头一包,水纱、网子把耳朵一勒,她心里慌了,脑子一片空白,对王辅振说:“老师,我啥都听不见了。”这时台上姑娘叫了一声:丫鬟走来。

孙莉群说:“我发瓷不敢上,师父在后面说:上!推了我一把,我就出去了。上了台,害怕也顾不上了,就继续往下说词,最后戏还算顺当的演完了。有一个小插曲,那天我做栓门的动作时,把手绢掉台上了。我当时很矛盾,想这手绢拾不拾,我师父没给我教,算了,不拾,直接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