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易俗”,创办“夏声”

离开“易俗”,创办“夏声”

封至模是1938年2月离开易俗社的。

关于他离开的原因,一说是他的改革过于猛烈,得罪了一些人;二是他管教学生极为严厉,尤其对成了名的学生,禁止外出,要求必须剃头等,导致学生不满,频频闹事,而社里对此态度模糊;三是易俗社高层变动,封至模的管理思路和改革设想受阻。总之,种种原因,促使封至模离开了易俗社。

2019年8月,在南京封玉书家里,说起父亲的离开,他欲言又止,“……父亲走后,易俗社也没有上门邀请,结果不了了之……就离开了。”

对封至模来说,离开易俗社不等于离开戏曲,反而更坚定了他从事戏曲教育的决心。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西安成了各地流亡者和华北、中原艺术界人士汇集的中心,京剧演员徐碧云、关丽卿、马最良、刘奎官,豫剧演员陈素珍、常香玉、马金凤,蒲剧演员王存才、阎逢春等,都是在1938年或稍后时期来到西安的。他们自组班社,在西安、宝鸡、天水、兰州等城市演出。这些戏曲人与封至模往来密切,常在一起切磋技艺。封至模进戏曲行当是从京剧开始的,起初主工旦角,演技不凡,颇有影响,京剧须生演员刘仲秋、旦角演员郭建英从外地流亡到陕,结识了封至模,三人言谈投机,都有振兴京剧、培养学生的想法。经过一番探讨,他们打算在西安办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新型戏校。

1938年3月的一天,封至模和刘仲秋、郭建英共同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15人,在位于南柳巷封至模的家中召开会议,商讨筹办剧校事宜。大家很有热情,随即成立董事会,推举封至模任董事会会长。7月1日,夏声戏曲学校在西安成立了,封至模任首届校长。该校以“振兴民族艺术,传扬华夏之声”为宗旨,第一科招收学生26人,以抗日战争中流亡的难童为主。

封至模(右一)与学员合影

“夏声”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因陋就简办起来的。没有练功房,孩子们就在露天练功、学戏,一下雨便躲到席棚下面,吃饭是八个人一桌的小盘蔬菜、大锅饭,师生衣食住行一律平等,过着类似供给制的生活。曾担任上海京剧院副院长的齐英才是“夏声”第一届的学生,他回忆:“很多著名演员都是不计报酬给我们说戏,封至模校长忙里忙外,教我们文化和美术,还要到社会上募经费,想到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有时他自己掏腰包,每星期给学生吃一次荤菜。”

有在易俗社任训育主任的经验,封至模制定了严格的校规。规定学生三不准:不准与外界接触,不准有社会活动;不准到处拜客,不准拜干爹干娘;不准在毕业之前谈恋爱,不准抽烟喝酒,不去唱堂会。这些规定很具体也很琐碎,看似不近人情,在那个年代却是必要的。封至模对旧戏班的坏风气深恶痛绝,他认为学生像一张白纸,而社会是个大染缸,不能沾上污浊。由于办学宗旨符合时代要求,规章制度严明,“夏声”学员的精神面貌与旧戏班大不相同,成立三个月后,排演了《花木兰》《陆文龙》《梁红玉》《巾帼英雄》等剧目,首演大获好评。

1938年入冬后,日军飞机对西安展开狂轰滥炸,为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和日常排练,夏声戏校迁址汉中。1943年12月,时任校长的刘仲秋率领学生赴重庆、成都演出,被国民党截留,之后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浪”演出生活。1947年,戏校师生辗转抵达上海,暂时稳定下来。1949年5月上海解放,存在了11个年头的夏声戏曲学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