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盛班的德娃
“陈家的德娃跟着胡魁跑了!”
“干啥去了?”
“唱戏去了!”
光绪二十一年,刚过完春节,一个消息在东关龙渠堡的乡邻间散播——在西安学经商的陈家德娃,私自跑回来加入了魁盛班!
魁盛班(后改名华清班)是啥来头?班主胡魁,临潼雨金镇西胡门村人,祖上沾有皇恩,每年有一闾(25家)的皇粮收入,家境富裕,有地顷余,骡马八匹,他本人还当着临潼县衙的班头。胡魁酷爱秦腔,据说那年春节前,他想请个戏班子在家门口搭台唱戏,和乡亲们一起热闹热闹,不曾想张罗了一整,也没请下。风声早传出去了,实在有伤体面。胡魁一拍巴掌,干脆自个儿拉个戏班子得了!于是,动用家资房舍,聘请秦腔艺人张老旦,收了一班“娃娃生”,排起大戏来。
德娃爱唱戏,主意正,骨子里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知道,村人看不上唱戏的,一旦学了戏,他死后便不能入祖坟,甚至不被允许进堡子回家。但他认了,他就是要唱戏。与他一起加入魁盛班的,还有寿儿(木匠红刘立杰)、全德子(阎全德)、贵生子(郑香亭)、录儿、益儿,这一伙娃娃生,早有爱好,因此学得快。到了4月,搭配上前辈艺人,已经能撑起整台大戏了。
随着魁盛班的日渐壮大,登门求戏者络绎不绝,胡魁将戏班由西胡门村搬到了雨金镇东关,这里人口稠密,客商往来多,戏越演越红火。观者编了顺口溜,“德娃的旦录儿的丑,寿儿的胡子贵生的走,全德子的大净不用吼”,“紧走莫歇,德儿的《走雪》”,只要有德娃的戏,上座率必爆棚,一些戏迷不惜走十几里路前往观看。
对于德娃来说,戏班迁到雨金镇,让他得到了声名,但他更看重的,是有了读书学习的机会。他结识了雨金镇的教书先生孙仁玉,孙先生常来看戏,有时也一起聊表演,他惊讶于孙先生的见解,读书人就是不一样,有些地方竟是他没有想到的。德娃从心底敬重孙先生,有一次聊得兴起,他请先生赐名,孙仁玉赐名“雨农”。德娃特别喜欢这个名字,他不会料到,多年以后,陈雨农的名字将和孙仁玉紧紧联系在一起。
那是1895年,德娃15岁,孙仁玉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