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予倩初见箴俗

欧阳予倩初见箴俗

欧阳予倩是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首任院长。他早年留学日本,致力于话剧推广,回国后做京剧演员,1919年创办南通伶工学社。他长刘箴俗12岁,1921年易俗社在汉口演出,欧阳予倩看了两场刘箴俗的戏,便一直念念不忘。他在《陕西易俗社之今昔》一文里回忆了初见箴俗的情景:

学生里头有几个很好的,就我所看见的而论,生如刘毓中,丑如苏牖民,旦如刘迪民、刘箴俗,都是很好的。我尤其欢喜刘箴俗,他实在有演戏的天才……箴俗是生就演旦角的材料,很少人能够及他。他的身材窈窕而长,面貌并不是很美,但是一走出来,就觉得有无限动人之致。他的眼睛小小的,好像不如刘迪民那样明秀,然而所含的情感比迪民多,所以异常有力。他的表情极细腻,而轻重疾徐之间,最有分寸,真是刚健婀娜,兼而有之。我所看见的旦角,所得印象最深的莫如箴俗。我敢说现在北边几个有名的花旦,没有一个能够及他。我看他的戏不过一两出,始终不会忘记。

那时剧团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地域、剧种不同,大部分剧社囿于本地,如果不是走出来演出,是没有什么学习与融合的机会的。欧阳予倩很赞赏易俗社,与汉口分社社长李约祉有过多次深谈,他认为易俗社的戏,场子,做派,演法还是旧戏的方式,唱的是陕西梆子。好就好在易俗社的宗旨是辅助教育,移风易俗,所以注重之点,在劝化而不甚着意于戏剧本身。“他们的戏唱做都非常认真,表情很周到很稳重,描写性情颇能尽致,而没有丝毫过火的地方,这实在很难得,而且细腻熨帖,比旧时的戏有不少进步。”

1925年5月9日,上海《申报》刊登一则大幅广告:“丹桂第一台十七夜准演全班名角合演、上海从未演过之头绪复沓、条理分明、人奇事奇、庄严诙谐新戏整本《软玉屏》,全班名角一齐有份,情节曲折一夜演完。”

这本《软玉屏》是易俗社编剧范紫东的代表作。当年欧阳予倩在汉口观看易俗社演出,对两出戏印象深刻,一是李约祉编剧的《韩宝英》,一是《软玉屏》,于是有了移植为京剧的想法,遂向易俗社申请版权,允许他在别处自由排演。易俗社感念欧阳予倩是秦腔的知音,对该社表演多有指点,便将两部戏的版权赠予欧阳先生。

秦腔《韩宝英》由刘迪民、刘箴俗双饰韩宝英,阎振国、刘毓中双饰石达开,演出阵容强大。欧阳予倩将其改编为京剧,重新命名《是恩是爱》,1925年5月在丹桂戏院连演三晚,宣传海报上写着:“丹桂第一台礼聘名重海内外青衣花衫、新旧剧专家特烦欧阳予倩君新排义侠哀感的杰作。珍养数天,诹吉登台。整本大套,一夜演完。”

《软玉屏》在《是恩是爱》之后登场,欧阳予倩饰魏纫秋,当年这个角色正是由刘箴俗扮演。为表示对故友的尊重,欧阳予倩在《申报》刊文,“我的艺术万不及刘君,不过我曾领教过好几次,似乎还不致于乖远他的大致,虽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足矣。”

1925年5月2日《申报》登载欧阳予倩演出戏报

彼时刘箴俗已去世半年,欧阳予倩时感伤怀,他说,箴俗的艺术纯精粹美,是他崇拜的旦角之一,可惜造物忌才,他在排戏时常常恍惚,忘记“刘君已作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