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诣为易俗——高培支往事


高培支(1881—1960)陕西富平人,秦腔剧作家、易俗社四任社长
从西安文昌门进去,顺着城墙,左边是著名的碑林博物馆,右边是下马陵。下马陵的第一个巷口叫兴隆巷。巷子逼仄、狭长,极不起眼。往里走,你若问起高培支故居,年轻人多半摇头;年长一些的要先想想,再说一句:后头;老人们则手一指,直接告诉你:42号。
兴隆巷42号,易俗社高培支先生故居。一座典型的陕西民居建筑,建于清代中叶,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小院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院落,门楼上方“松茂”“竹苍”“平为福”几个镌刻大字呼之欲出,院内雕梁画栋,梅兰竹菊、麒麟、蝙蝠、梅花鹿,处处可见。
站在院中,不禁思绪纷飞。100多年前的某个清晨,高先生便是从上房东间出来,穿厢房,走过厅,出大门,经卧龙寺、端履门、东大街,一路步行至易俗社。常有人问:“高先生来这么早?”答:“我住得远么。”高培支到社先阅收支账、派演出节目、记演出日志。做完这些事,再步行至后宰门女中、北大街师技训练所给学生上课。晚上再来社处理社务,直到戏演完,大约零点以后,才回到家中就寝。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扫码听戏
高培支曾担任易俗社的四任社长,历时14年之久,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易俗社历程的三分之一多,不在社长任期内,还担任剧务主任、社务主任、教育主任、营业主任、编辑等职,且每届任职均受命于时局危难、社况艰苦之时。1919年至1920年,担任第四任社长,正值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剧社营业锐减,债台高筑。1922年至1923年,任第七任社长,当时内部管理混乱,业务不振,学员无心演戏,甚至有一部分演员暗中酝酿推倒社长,拉班出走,几有搞垮剧社的可能。1938年1月,高培支第三次担任社长,1940年底,社员大会选举获连任,直到1948年8月辞去社长职务。这期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内忧外患,人心惶恐,是易俗社最为艰难的岁月。高培支时年已过六旬,仍躬亲不懈,带领社员和学生共克时艰。他曾在学员的毕业“训词”中说:“须知所学技艺,即是化装讲演,所负责任,即是改良社会。改良即革命,革命即是易俗。时间无停止,革命无停止,社会无停止,易俗无停止。任大责重,来日方长。”
高培支在易俗社40多年,共编写大小剧本50余部,多以扶弱反暴、伸张正义、劝诫人心为主题,代表作有《夺锦楼》《鸳鸯剑》《人月圆》《鸦片战记》等。从历史到现代,从家庭到社会,从官场到村野,从机关到学校,高培支广开创作思路,搜集素材,编写剧目,寓教育于戏曲之中。据当时演出者回忆,《人月圆》《纨绔镜》两剧演出后,有父子、夫妻同到剧社,感谢这些戏帮助他们戒了烟、戒了赌、戒了嫖,促进了家庭和睦。
《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评价其剧:“本社开幕,李桐轩、王伯明皆有本戏,然篇幅皆不甚长;长本戏之编,自培支《鸳鸯剑》始。其为戏也,善以极复杂之事实,错综变化,似将合而复离,意欲完而未尽,再接再厉,层出不穷。评戏者有‘长江大河,波澜壮阔’之誉。”
高培支别号“悟皆居士”,习佛,吃素,对己严苛,对学生亦是不留情面。他曾问自己,每次任事,何必“苦心孤诣,不自爱惜”?
自答曰:“嗟乎!此悟皆之所以为悟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