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穷诗”体现豁达人生观
李桐轩幼年时性情温和,相貌视之若愚,与村童嬉戏,口不出恶言,足不践虫蚁。成年之后善于辞令,每与友谈,亦庄亦谐,析理至深,听者不倦。他有记日记的习惯,多写乡村平淡之事,以明是非为要旨,文风崇尚纪晓岚,不喜欢考据,而注重眼前实际。诗文虽多,但常常写完便扔掉,李仪祉曾四处搜求,仅找到几篇残稿。其中有一首“送穷诗”,很有意思。现录于此:
恶穷送穷穷不去,去到何方能免恶?
作穷穷人转自穷,何苦往来人间世?
莫怪送穷穷不去,去我适人心已误。
不如不送由他穷,穷到十分便自在。
农历正月初五,民间有“送穷”的习俗,李桐轩先以韩愈送穷之文为子弟讲授,再作了这首“送穷诗”。“不如不送由他穷,穷到十分便自在”,如此豁达的人生观令人钦佩。
1900年关中大旱,李桐轩家中尚存有粮食,他拿出来分给贫苦村民,自家用糠秕、树叶和着谷子一起吃,艰难度日。那年义和团日趋活跃,人心惶惶,他给村民讲世界及中国时势,让大家不要惊慌,免生事端。
教育是李桐轩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大事,他认为家庭教育由母亲开始。他自编课本,皆用乡间俚语,其文字以家庭及农间切实应用为宜,先要让妇女略识文字,其次提高地位,明其教育,他常说,“妇女不好虚饰,则可以为良母矣”,他注重性情陶冶,不以宋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然。这样开明的教育方法,使乡里风气一新,所以蒲城东乡妇女不缠足之风,较之他处,开放最早。
李桐轩修订《蒲城县志》时,改变先前惯例,注重山川、地理、物产、风土、气候、民俗等方面,反对轻彰节烈,而推重革命豪侠。他继承司马迁写史的特点,为有革命义气的“刀客”立传。稿成,县令李体仁以为悖逆,另派他人改写。李桐轩始居家,开辟一园,培植果木,并筑三窑,隐栖其中,但并非忘世,实在是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之举。题扇画诗中可见:“利薮名场嚣且尘,频阳野老自闲身。为愁霖雨苍生事,池上殷勤养细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