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滴血》的前世
范紫东最有名的作品是《三滴血》,自1918年问世,100年来常演常新,长盛不衰。它像是有一种魔力,让人为之着迷,戏里的周天佑、贾莲香、李遇春、李晚春,个个鲜活生动,贾莲香“未开言来珠泪落”,李遇春“祖籍陕西韩城县”,脍炙人口,一咏三叹。曹禺先生曾评价:《三滴血》中“错认”一场戏,可以和莎士比亚剧作《第十二夜》相媲美。范紫东也因此获得“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
范紫东崇尚“凡戏皆有根据”,那么《三滴血》的根据是什么,或者说它的创作源头从哪里来?
中国最早记载“滴血认亲”的文字资料来自南宋时代宋慈的《洗冤集录》。宋慈(1186—1249),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洗冤集录》卷三在《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一章谈及“检滴骨亲法”,谓如:
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①“衰派老生”刘毓中在《三滴血》中扮演周仁瑞

②全巧民、陈妙华《虎口缘》剧照
所谓“滴血认亲”自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古时并没有DNA鉴定,这种“溶血法”应该是为维护某种权威或增加其传奇性的谬传罢了。一代一代演绎下来,几乎成了“认亲”的不二法则。
范紫东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科学逐渐传入中国,变法维新思潮兴起,范紫东深感沉溺于故纸堆泥古不化,可笑可悲。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剧的想法萌生了,而直接启发其灵感的是《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故事。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名臣纪晓岚的一部志怪小说集。该书第十一卷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晋商把家产托付给弟弟,外出经商十余年,其间结婚生子。后丧妻,父携子返回原籍。其弟贪图家兄产业,不想归还,以哥哥与侄子非父子关系,不得继承产业相诉讼。县令以滴血认亲的古法来鉴别血亲关系,得出了亲父子的结论。其弟不服,和亲生儿子也来了个滴血认亲,结果并非父子关系,原来是其妻和他人私通所生。
这则故事不过两三百字,却启发了范紫东的创作灵感。但两者在情节的设置上有着天壤之别。《笔记》中的昏庸县令,未经过实际调查,“依古法滴血试,幸血相合”,以错误的方法取得了正确的结论,不仅没有造成冤案,竟还有了意外收获。这样一来,这位县官似乎不应该被指责,反而值得称道了。纪晓岚在文末感慨:
骨肉滴血必相合,论其常也;或冬月以器置冰雪上,冻使极冷,或夏月以盐醋拭器,使有酸咸之味,则所滴之血,入器即凝,虽至亲亦不合,故滴血不足成信谳。然此令不刺血,则商之弟不上诉,商之弟不上诉,则其妇之野合生子,亦无从而败。此殆若或使之,未可全咎此令之泥古矣。
纪晓岚“未可全咎此令之泥古”,范紫东却不这么认为,再怎么侥幸,错的总归是错的。他给这位县令取名“晋信书”,意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晋信书在堂上一次又一次叫衙役,“来啊,取一苗针,端一盆水上来”,那副顽固不化,洋洋自得的样子,真令人又好气又好笑。两次滴血,一错再错,没有侥幸,这是范紫东与纪晓岚的不同之处,也是作为一名剧作家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