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串钱”才子

“九串钱”才子

范紫东的父亲范礼园,是清朝岁贡,长年在礼泉城隍庙的西道院设馆教书。清光绪四年,礼园公47岁,夫人强氏40岁,生下次子,取名凝绩,字紫东。范紫东自小聪慧,6岁识字千余,七八岁便跟着父亲读《四书》《诗经》《尔雅》及唐诗等。9岁那年夏天,父亲邀文友来学馆谈诗论文,紫东在一旁聆听。突然间天色大变,雨声骤起,细看竟是如鸡蛋大的冰雹。众人先是惊愕,遂又起了兴致,对礼园公说:“久闻令郎有即兴赋诗之才,不如就这窗外奇景作诗一首如何?”紫东不慌不忙,稍做思索,一首五言诗脱口而出:“夏日结冰凌,空中下鸡卵。天公本难测,人说妖精遣。”众人无不叫好。

清朝科举考试有一定的程式,当时学馆多习“八股文”,条条框框多有束缚,少年范紫东对此极为反感,他常常背着父亲偷读明代的文章,如《卖柑者言》《寒花葬志》等,父亲教的时文,他表面应承,实则内心不从。礼园公深感忧虑,对友人说:“此子好高骛远,浅近者不屑为,高远者不能达,忽近图远,徒劳无功,将终身不能入门矣。”他又严厉地告诫儿子:“等你考中秀才后,再涉猎其他不迟。现下只作小品,通顺文字,就可以了。”

礼园公60多岁时,一家人返回乡里,种田谋生。范紫东无奈辍学务农,冬春两季,尚可伏案读书,夏秋农忙,只得半耕半读。古人所谓“三余”读书,即“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紫东白天随父亲在田间劳作,晚上高声诵读诗文,寒冷冬夜,没有柴火烘炕,往往冻得手指不能屈伸,腿部筋络冻结,累累如贯珠。在如此苦境下,他反而学业倍长,文思大进,每做文章,必辟蹊径,标新义。礼园公观之大喜,称“此子是大器,将来未可限量”。

范紫东19岁那年,礼园公不幸染时疫,不久便撒手人寰。家中遭此变故,日渐困顿,为贴补家用,范紫东经人介绍去赵家村教书,学生仅三名,年俸仅九串钱。友人为他不值,他却欣欣然接受,有诗为证,“参宿横斜斗挂城,《汉书》下酒到三更。小窗月透疏棂纸,邻女隔墙笑语声”。虽然只有九串钱,但馆中寂静,三名学生又时常逃学,他得以温习经史,受用颇大。1903年1月,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在乾州等七属县招收高才生,当时的考试命题为《周处以兵五千击贼众七万于梁山论》。梁山即今乾陵,周孝侯殉难于陵下之六陌镇,考试以本地故事为题。范紫东常阅州志,对此类历史掌故最为熟悉,而当时只顾学习八股文的秀才,面对这样的题目,实在无从下笔。范紫东遂洋洋洒洒,一蹴而就。监考官阅卷后,连连称赞,此乃关中难得之人才!将文章张榜贴出,范紫东名列榜首,一时名声大噪。很多学子慕名而来,他却笑说:“我不过是值九串钱的乡下教书先生,大家高抬我了。”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七属一名士,全年九串钱。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