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型练功,饱受“皮肉之苦”

教练指导新生部学员(左起:贺孝民、杨实易、高符中、刘棣华、陈妙华)
新生部的训练是非常艰苦的,早6点起来练功,晚9点休息,中间没有午休,可谓全天候密集型。首先练的是腰、腿功,使肌肉群和筋络内部重新组合,达到柔软身体的目的,腰腿功不过关,其他无从谈起,而要快速练就,必然要受“皮肉之苦”。这个阶段最考验人,一些学员挺不住了,往往就在这时败下阵来。
全巧民最怕的是冬天练功。“地下全是冰碴子,拿大顶时,我双手怕冷,从前面慢慢倒下来,老师在我前面放了凳子,我又从两边倒下去,把别的同学都撞倒了。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我练功,我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最后老师实在没办法,也不大管我了。”说起往事,全巧民露出标志性的“俏皮”笑容,“后来是一位生活女教员的话刺激了我,才让我有了改变。是一个冬天,我打了盆热水准备烫脚,女教员看见了说:“那水不是给你洗脚的,你把水用完了,演戏的同学回来用啥?”她走后,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淌,心想不演戏用个热水都不气长啊。那一刻我下决心好好练功,现在想来还要感谢她呢。”

1955年,易俗社第十四期部分学员毕业合影
全巧民说,当天晚上她就去练功了,又是蹬腿又是拿大顶。她心里憋了口气,练得太猛了,以致第二天腿疼膀子疼,起床都困难。
孙莉群是1952年底进易俗社的,那时她已在新民社待了一年多。“新民社也是早晨6点起床,先练基本功,然后练唱,但是不像易俗社那样正规,再一个老师的水准也跟不上。”孙莉群说,1952年政府派人到新民社指导工作,有位老师看了她的表演,说你这娃不应该在这个团。“我就问,那我去哪?老师说,到易俗社去。他就给我点到这里了。”
孙莉群到易俗社后,立刻感到了压力,“人家这批演员在社会上已经有名气了,当时《白蛇传》非常红火。为了赶上大家,我练功就比别人更努力,其他同学早上一趟功,下午走身架、打把子,晚上没戏的练功,有戏的演戏。基本每天就这三趟功,我因为刚来,戏也不多,没戏就练功。人家练三趟,我练五趟,那个时候我没想要演多少戏,就想着怎么能顺利毕业。”
武生演员薛庆华师承杨实易、李可易等先生。据他介绍,易俗社的把子功是唐虎臣先生传下来的。京剧基础把子有小五套,易俗社没有传承小五套。长枪有大快枪、小快枪两套,大刀上也有几套把子,棍也有程式套路。他说:“那个时候我们一天要练好几趟功,走台步、拉架子。京剧叫拉架子,咱秦腔叫扎势子,什么上马式、坐马式、魁星提斗都练,一个式子一扎就是20分钟。”
薛庆华特别提到了练眼神,“那时专门盯着香头练,眼神功夫很重要,现在有的演员拉架子眼中没有神,僵得很。拉架子京剧和秦腔不同,京剧亮相讲究干净、脆,秦腔亮相蓄势多、气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