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接办,易俗社获新生

政府接办,易俗社获新生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此时的易俗社历经磨难,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演职人员平均月工资仅14.5元,还不能按时发给,后来改为实物工资,演员王天民最高,也只有面粉144斤,大部分职员不过数十斤。灶上每人每顿供应5个小馍,菜时有时无,一些小贩在易俗社的地皮上摆摊,能收一点租金,遇到阴雨天,便无钱可收。到了冬天,后台不生火,不供应开水,只在下雪时给1斤木炭。很多演员无法生活,便兼营一点小生意,演戏成了副业。

这只是生活的困境,更严峻的是,一些演职人员染上了恶习。据易俗社内部资料显示,当时吸食毒品的占60%,其中有严重毒瘾的46人,轻微的90余人;赌博人数占80%以上。另外,还有人酗酒、嫖妓,加上贫病交加者,无法统计,一些人甚至断送了性命。

1949年10月,西北戏曲改进委员会派杨公愚到易俗社协助工作,增补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锋伯、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马健翎、西北文联副主席张季纯等为社员。12月举行社员常年大会,选举杨公愚为社长,高培支为副社长。1950年上半年,开始为有毒瘾的演职人员戒毒,个别严重的送到戒毒所集中治疗。建立生活、学习、演出制度,改变了以往白天不到社,有戏后台见的散漫现象。12月,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赵伯平写了“关于易俗社今后改进工作的建议”。建议分三点:一、注意改造旧剧和编写新剧;二、加强教育,实行民主管理;三、整顿资财,在可能范围内设法逐步提高人员生活。

1951年5月,易俗社向西安市人民政府申请接管。当时易俗社的财产状况是:共有地皮41.7亩,自住房140间,出租房65间,商场房子380间,电影院一座,平安电影院股份106股。人员状况:现有职员25人,教练8人,演员50人,乐队18人,舞台人员14人,勤杂工16人,学生50人,共181人。报告还提出了目前面临的困难:演员阵容不强,培养学生师资不足,水平不高;房屋、设备急需修理,戏箱陈旧,不敷需用;房租收不上,地皮税完不成,没有收益,反成负担。

7月,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共西安市委做了批复,同意将易俗社改为公营,作为示范性的剧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秦腔改进工作。

1951年7月13日,易俗社举行庆祝政府接办大会。接办后,建立新的机构,设立社务委员会,实行社长负责制。下设秘书室、戏剧音乐科、演出科、组教科、总务科、演员科、编剧组、新生部等部门,分管本职业务。11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拨款5亿元(作者注:旧币,折合1955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5万元),为易俗社购置戏箱,社里派冯杰三等人赴北京、上海、苏州等地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