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梦昆阳”“数罗汉”调
戏剧家封至模曾有一个心愿,为陕西秦腔艺人作传,他写的第一个人便是陈雨农。他说,陈雨农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对秦腔唱腔的改革,突破了原有七言十言的格律,创造性地设计了许多重字叠字,长短不一的唱法,使得唱腔更加绵密熨帖,婉转动听。
代表性的唱段有《昆阳战》中的“梦昆阳”、《双锦衣》中的“数罗汉”。易俗社的编剧多为知识分子,唱词讲究意境和余韵,给演员留下了足够的做戏空间。李约祉说过,编戏的人懂秦腔,编出的戏亦是合乎秦腔的,往往是想呈现什么效果,就写什么样的句式,使教练能恰如其分地将腔调与唱词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如“梦昆阳”一段,阴丽华思念新婚丈夫,心烦意乱,看见星星讨厌,看见月亮叹息,精力疲倦,神情恍惚,好不容易刚刚伏案假寝,想着也许能梦到昆阳,见到她的郎君,谁知树上黄鹂鸟一阵啼叫,惊醒了她的梦。她又恨又怨地唱道:“莺儿黄,莺儿黄,莺儿惊醒我梦黄粱,谁叫你忽儿——忽儿——嗡儿——嗡儿——飞叫在杨柳上,惹得奴情境儿慌慌,珠泪儿汪汪,梦不到昆阳,哎呀,哎呀,梦不到昆阳。”又如“数罗汉”,姜琴秋被家人误解不贞,躲避尼姑庵,清净佛门,内心却不得清净,她一步一数:“一个儿、两个儿,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三六一十八位尊呀尊罗汉。我问你,你喜的、你笑的,怒的、愁的,都是为哪端?难道说你喜我、你笑我,喜我、笑我、怒我、愁我情根未能断,怎知我心似冰雪寒……”

易俗社早期剧目《双锦衣》戏装照
这样的句式在传统秦腔剧目中是没有的,尤其一唱三叹,回旋往复,怎么处理?这是摆在教练面前的新课题。陈雨农却没有畏难,更多的是感到兴奋,这些唱词他已烂熟于心,时刻琢磨,以致夜不能寐。一次他与封至模等人去五味十字的榛苓社看戏,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在讨论刚看的戏,他却一直不言语,快到社里了,他突然拉住封至模,说:“有了有了,你听我给你唱。”遂唱起《昆阳战》的新腔。原来他一路上都在冥思苦想。
每遇新鲜的唱词,陈雨农都能因人表意,依字传情,巧妙地设计唱腔,既不失秦腔原味,又能有所创新,他首创的“梦昆阳”“数罗汉”调,只敲板鼓不用丝弦,唱完后再由板胡拉出旋律,这样的清板唱法至今流传于秦腔舞台。
他深知舞台是一个综合的呈现,因此除了唱腔上的创造,还在化妆、服装、安场、调度等方面贡献自己的智慧。他演《皇姑打朝》时,取消了原有的服装,改为八旗妇女的装束,梳“牌楼头”“燕尾”,身着旗袍、坎肩,颈围汗巾;《打金枝》中,为表现金枝女撕破衣裳,他创造了“一打两变”的宫装,这些都成为舞台上的亮点。陈雨农常说,不能辜负了先生们编的好戏,没有剧作家与教练、演员的密切合作,要产生不朽之作,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