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风靡古城

《白蛇传》风靡古城

1953年,“49级”正式对外实习公演,第一个本戏是经典神话剧《白蛇传》。白娘子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各剧种有不同的版本,易俗社的版本是剧作家谢迈千改编,以上海越剧团袁雪芬版为蓝本。第一轮演出,陈妙华饰演许仙,张咏华和刘棣华饰演白蛇,李箴民、孙莉群饰演青蛇。演出盛况空前,连演40余场,创下当时易俗社连演场次最多的记录。

《白蛇传》剧照,张咏华(左)饰白蛇,李箴民饰青儿

张咏华演前半部分,从游湖借伞起,到水漫金山止。排练刚开始,她就遇上了难题。第一场“游湖借伞”,白娘子和许仙在船上不期而遇,心生爱慕,这原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但当时的张咏华只有十二三岁,完全不懂男女情愫,该怎么表达呢?她尽量做戏,但情感老是游离于规定情境之外。这可急坏了导演凌光民。张咏华说:“凌老师反复给我讲解和示范,说‘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尤其是文戏,生旦戏,要学会用眼睛做戏,眼能说话,眉目传神。他叫我不要害羞,大胆表演,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不要将人物的情感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经过一番开解,张咏华甩掉了思想包袱,拿下了第一场戏,接下来的“联姻”“惊变”“盗仙草”就顺利多了。有同学打趣说:“看着这娃瓷瓷的,原来是个灵虫虫。”

孙莉群为演青蛇也下了狠功夫,“当时杨公愚社长把我关在房子里,里面有个穿衣镜,让我对着镜子练习。我从早练到晚,总算把前面的表演身段,后面的武戏全部拿下来了。演出后文艺界反响很好,外省的剧团也来观摩,开座谈会时,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说了一句话:这戏应该叫青蛇传。也算是对我的鼓励了。”

采访中,张咏华和孙莉群都提到了一场特殊的演出。某天下午,易俗社接到通知:《白蛇传》“游湖借伞”一场的演员,晚上在陕西人民剧院参加演出。“那一场的演员是陈妙华、孙莉群、辛恒民和我。”张咏华说:“我们早早来到剧院,门口执勤的人增加了不少,闲杂人等不许入内,比以往多了一分肃穆,少了嬉笑。我们在后台化好妆、穿戴好,静静地候场,发现其他参演者都是大腕名流,只有我们是‘学生演员’。大家都意识到,一定有重要的人物观看演出。演完后我们才知道是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招待晚会,看戏的是中央首长。”

孙莉群回忆,演出结束后回到社里,她们兴奋得一直睡不着,“我和陈妙华、张咏华三个人在一个宿舍,躺床上叽叽咕咕说话,开心得不得了。生活老师说:‘娃们,笑啥呢,赶紧睡。’我们还是睡不着,就趴在窗台看月亮,记忆中那晚的月光特别亮。”

其实演出也有遗憾,但毕竟是孩子,一高兴什么都忘了。张咏华说,那天有一幕戏是许仙把老船夫叫上来,船夫将把白蛇和青蛇扶上船去。“上船以后,我发现扮演老船夫的演员辛恒民忘戴胡子了,这可咋办?当然观众不一定知道,但我们演员都看见了呀!刚好社里的业务秘书在侧幕旁边站着,我同学辛恒民身子一拧,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赶快给我拿一支毛笔,就是画脸谱的那个彩笔沾些白颜色。辛恒民就在侧幕条那边转过身,画了几道胡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