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梅兰芳
王天民“西京梅兰芳”的称号,是在易俗社赴北平演出之后叫起来的。那是1932年,距易俗社汉口之行已过去10年之久,他们踏上了中国的中心城市——北平。上一次是以刘箴俗为首的演员团队,这一次是王天民、刘迪民、耿善民、马平民、康顿易、汤涤俗等第二代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加上其他演职人员,共计90余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演出大、小剧目40余部,场场爆满,掀起了一股“秦腔旋风”。
说起秦腔进京,不能不提到戏曲史上著名的“花雅之争”。“花”指的是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被认为驳杂、低俗;“雅”就是长期占据戏曲统治地位的昆曲,代表着正宗和高雅。清乾隆时期,“花雅”的争斗达到高潮。这时出现了一个叫魏三的秦腔男旦,大名魏长生,家中排行老三,故称魏三。乾隆四十五年,他入京师双庆班,放言:使我入班,两个月内必为诸君增价,否则甘愿受罚。魏三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城,清人吴太初在《燕兰小谱》中记载:“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六大班”指其他京腔班社,魏三的走红令很多伶人失业,争相进入秦班谋生,他们学习魏三的唱腔,一时间出现京腔秦腔同台演出的局面。
就在秦腔发展如火如荼之时,朝廷下令,禁止魏三在京城表演。魏三不得不离开北京,南下扬州。此时他已经40岁,但每每在游船上演出,“妓舸尽出,画桨相击,湖水乱香”,而魏三举止自若,意态苍凉。魏三于江南一带的影响有多大,时有诗云:“谁家花月,不歌柳七之词;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
“花雅之争”对王天民来说,已是相当久远的事情了,同为秦腔男旦,他比魏三幸福了许多。他还不到20岁,已有了一批追随者,同行之间的交流融合令他获益匪浅,他不敢说能像魏长生那样,成为戏曲界的领军人物,但他很想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让秦腔的影响力大些,再大一些。
1932年12月8日,易俗社在北平哈尔飞大剧院首演,由王天民、王文华、耿善民等主演《美人换马》。据《易俗社编年记事》载,“票价二、三、四、六角,包厢一元五、二元二、三元。观众十分拥挤,售四百余元。”之后一连多日,王天民皆有上乘表演,报章认为易俗社“先声夺人,观者云集……若王天民者,谓之长安城中梅兰芳,较为得当。”天津《大公报》刊登《易俗社的主角》相呼应:“王天民的细腻表演,不独拉住了不少戏迷,而且把许多和戏剧素无缘分的人也都吸引住了。一般人都众口同声地赠他一个‘陕西梅兰芳’的徽号。”
北平国剧学会理事齐如山代表梅兰芳等邀请剧界人士,在会馆招待、欢迎易俗社全体演职人员。齐如山致辞:“秦腔在国剧史上颇有其历史之价值,动作规矩,严谨、合理,与昆黄固无大轩轾也。平中秦腔,衰微已久,此次能使在平人士得睹真正秦腔,实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