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穿破,不穿错

宁穿破,不穿错

让后继者津津乐道的,还有封至模对戏曲化妆和服装的改革。他是美术科班毕业,在北京上学时与京剧圈子过从甚密,正如张咏华所说:“很多改革都是在北京首先推行,当时通讯交通落后,一时未惠及陕西,而封先生身处改革的中心,将先进的思想观念带了回来,易俗社是一个有着文化追求的戏曲团体,所以具备改革的条件。”

民国初年秦腔艺人扮相较为呆板

民国初期,秦腔演员化妆比较简单,旦角头部发髻贴两绺鬓(也称贴片子),统称人字鬓,脸上不抹胭脂,仅擦粉少许,眉形细而短;生角一概不涂粉,仅于两腮微抹胭脂,眉毛粗而竖立,其额勒成人字形。造型呆板粗糙,已不符合剧场演出特点。封至模吸取京剧化妆之所长,在头部装饰上,改“旗鬓”为“花鬓”,即将大鬓分为四绺,贴于耳前以美化脸型,额际改为贴小鬓(小弯),并按照脸型大小定数量,比如,刘文中脸型较小,贴7个小鬓;王天民、宋上华脸型较大,贴9个小鬓。这一变化使旦角的扮相生动出彩,大受欢迎。各家剧社争相效仿,很快在陕西推广开来,一直沿用至今。

以前舞台上的龙套等配角是不化妆的,为体现舞台的整体美,封至模一扫旧习,规定凡是登台的演员必须化妆。他还亲自给学员上化妆课,教他们根据不同脸型,如何施粉底、画眉眼、贴片子,等等,每临演出,便早早到后台为演员化妆,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舞台服装的选择和运用上,封至模十分考究。他在文章中写道:“服装是角色身体部分的化妆,男女、老少、贫富、文武、官民、僧道,都有一定的规式,不能随便乱穿胡戴。所谓:宁穿破,不穿错。”

出演《宇宙锋》

《辕门射戟》中饰演吕布

他进而举例,角色的身份、性格、处境不同,服饰也有相应的变化。比如有职务者,文戴相貂、文阳、纱帽,武戴帅盔、狮盔、夫子盔;无职务者戴方巾、学士巾、东坡巾等。性格之善恶、正邪、忠奸、文野、勇懦,多以颜色区分,文的头巾质料是缎或纱,色泽的白、红、黄、黑与衣着相同;武的多硬盔,盔头的装饰,如绒球头与衣同色。

秦腔导演王保易在《振兴戏曲忆前贤》一文中说:“先生不但引进了京、津、沪三地新颖的服饰,还自己创新了许多服饰,如蒋干巾、岳飞巾,吕布的紫金冠及对帔、箭衣等等。《山河破碎》(前本)、《还我河山》(后本)两剧,人物众多,场面浩大,原有的戏装不够用,先生亲自设计服饰,绘制图案,监督制作,为易俗社培养了一批服装制作人才。”